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做出贡献。”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苗绣的重要指示精神,数学与统计学院“绣彩黔行”实践队围绕着苗绣非遗传承与保护问题赴黔西市化屋村开展“博士村长”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受到了化屋村村委会的盛情接待,化屋村杨主任介绍到,化屋村曾是贵州黔西市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2024年度,全村旅游综合收益达1.6亿元,接待游客70万人次。
传承为根,发展为翼——苗绣的守正创新之路提起当地苗绣的发展,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苗绣的首要任务是传承,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谈发展,在发展中谈创新。在传承方面我们会组织资深绣娘开展培训班,提升技艺;要发展就得先解决一个很通俗的问题——温饱问题,只有让非遗文化能够解决咱们的生存问题,它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传承下去了;在创新方面,我们将传统和时尚相结合,在苗绣中加入现代元素、苗族服饰加工、文创产品、蜡染丝巾等。部分村民通过苗绣实现了稳定收入。
文旅融合新体验——非遗歌舞、苗绣与山水之旅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化屋村在节假日会常态化开展一些非遗歌舞的表演及苗绣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以体验化屋村28道拐的盘山公路及坐游船观光乌江源百里画廊的两岸风光;体验一下什么叫做“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那种感觉;体验一下黄牛、黄粑、黄姜等美食。
非遗助力,化屋荣获殊荣在非遗文化与旅游的发展传承下,化屋村荣获了仁怀市首届“西苗故里杯”民族服饰走秀邀请赛的优秀奖,被评为毕节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匠心传承——苗绣展览馆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在苗绣展览馆,实践队欣赏了精美绝伦的苗绣作品,感受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馆内不仅陈列着传统苗族服饰,还展览了蜡染工艺、文创挂件、刺绣包等各类手工艺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绣娘们的匠心巧思。化屋村通过“传统+时尚”的方式,将苗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和文创产品,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一针一线寄祝福——苗绣技艺中的文化传承与民族自信在化屋村的调研中,实践队遇到了一位穿着苗族刺绣服饰的姑娘,她笑着说道:“苗绣不仅做工精美,而且也很舒适,穿上它会油然生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在苗族刺绣文化馆中,讲解员向实践队介绍了缠绣技法,这种刺绣通过丝线反复缠绕,让图案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常用于苗族盛装和嫁衣,每一针一线都承载着祝福与传承。

“绣彩黔行”实践队此次化屋村之行,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以苗绣为例,其产业化发展不仅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还带动了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然而,苗绣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劳动力短缺、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推动苗绣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仍需不断创新与实践。此次调研实践队以化屋村为案例,通过实地考察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旨在为贵州乡村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贵州乡村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