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工业遗产与时代印记: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2-2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探寻工业遗产与时代印记: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调研纪实
(学生通讯记者:王朝霞)为赓续工业文明血脉,感悟红色奋斗精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寒假社会实践学生团队于2025年2月15日走进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开展了一场深度的调研探访。这座镌刻着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烙印的遗址,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向世人述说着矿山的峥嵘岁月、工人的热血奉献与新时代的转型蝶变。
 
图1 实践团队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主碑前合影
 
矿脉千年:从资源开采到工业脊梁
黄石矿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而近代工业化的浪潮则将其推向了时代前沿。步入矿山公园的历史展馆,厚重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
19世纪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黄石凭借丰富的铁矿资源成为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张之洞主持兴办的汉冶萍公司在此开矿炼铁,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奠定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基石。尽管殖民势力与战火曾多次侵袭,黄石矿山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支撑着民族工业的艰难前行。
 
图2 早期矿工采掘场景
展馆内陈列的锈迹斑驳的采矿工具、泛黄的设计图纸,以及模拟井下作业的实景模型,生动再现了矿工们“头顶星光、脚踩深井”的劳作画面。新中国成立后,黄石矿山迎来新生。作为“工业粮仓”,这里源源不断输送铁矿资源,助力国家“一五”计划与重工业体系建设。上世纪50年代,矿山工人发明“深孔爆破法”,极大提升了开采效率,其创新精神被全国推广,成为工业战线上的典范。
 
红色矿魂:热血铸就的时代丰碑
黄石矿山不仅是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抗战时期,矿工队伍组建抗日游击队,以矿井为掩体,保卫资源、抗击外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他们以“宁可汗水漂起船,不让国家缺块铁”的豪情,创造了单日采矿量的全国纪录。
 
图3 记载矿工英模事迹的荣誉墙
“天坑”遗址是公园最震撼的景观之一。这座东西长2.4公里、垂直落差达444米的矿坑,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它不仅是工业奇观,更是几代矿工“愚公移山”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团队成员驻足坑边,仰望岩壁上层层叠叠的开采痕迹,仿佛听见风镐的轰鸣与号子的回响,深切感受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
 
绿色新生:从工业废墟到生态名片
进入21世纪,资源枯竭与生态压力促使黄石矿山踏上转型之路。调研中,团队发现公园通过“复垦还绿”“工业旅游”等创新模式,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华丽转身。
曾经的废石场被改造为槐花林海,每年四月,万亩槐花如雪绽放,吸引无数游客;矿坑遗址化身研学基地,通过VR技术与沉浸式展陈,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工业历史的厚重;园区内还建有地质博物馆,展示矿物标本与生态修复成果,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4 绿意盎然的矿山生态修复区
更令人振奋的是,黄石矿山公园正与高校、企业合作,探索“工业+文创”的新路径。以矿冶文化为灵感设计的金属工艺品、矿石标本艺术品等,逐渐成为文旅市场的亮点,为传统工业遗址注入时尚活力。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不仅是中国工业文明的缩影,更是艰苦奋斗、创新求变精神的鲜活教材。从“铁血奉献”到“绿色复兴”,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转身都彰显着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进的魄力。未来,黄石矿山将继续以历史为根、以创新为翼,在守护工业遗产与赋能城市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王朝霞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寻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
  • 探索高淳生态区,揭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密钥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