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现代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分析:趋势与心理诱因

发布时间:2025-02-1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目标。根据浙江A大学2018-2023年的数据,该校共通报215起电信诈骗案件,总金额达162万元,其中学生占比高达98.61%。诈骗手段呈现多样化、技术化趋势,主要类型包括: 
1. 刷单兼职诈骗:以“高佣金”为诱饵,骗取学生垫付资金或缴纳手续费,占诈骗案例的28%。 
2. 社交平台诱导诈骗: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实施精准诈骗,如冒充客服、好友或公检法人员,占比超50%。 
3. 虚假投资与杀猪盘:以情感为纽带,诱导学生参与虚假投资或赌博平台,单案损失最高可达数万元。 
4. 新型技术手段:利用AI生成的钓鱼链接、木马程序窃取个人信息,甚至通过屏幕共享远程操控账户,如2024年山西某学生因“航班退改签”被骗3300元。 
此外,诈骗时间呈现集中性,春秋开学季(3-5月、9-12月)是案件高发期,新生因资金充裕且缺乏社会经验成为重点目标。
而关于被诈骗的心理诱因分析,经查阅文献发现,主要由于:
1. 社会经验不足与轻信心理
   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对社会的复杂性认知不足。诈骗分子利用其单纯性,通过虚构紧急事件(如“亲友重病求助”)或权威身份(如“公检法通知”)引发恐慌,迫使其快速转账。例如,浙江A大学48%的冒充客服案件中,学生因“不敢质疑权威”而受骗。
2. 贪利与投机心理
   部分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对刷单返利、低价购物等诱惑缺乏抵抗力。调查显示,50%的学生因“贪小便宜”尝试高风险操作,最终陷入骗局。例如,2024年重庆某学生在虚假投资平台投入3.5万元,试图通过“买涨跌”快速获利,结果血本无归。
3. 情感需求与社交依赖
   大学生在社交软件中寻求情感慰藉,容易被“杀猪盘”式诈骗利用。诈骗分子伪装成“理想伴侣”,通过长期情感培养诱导学生参与虚假投资。例如,合肥“卖茶女”案中,上千名大学生因情感信任被骗购天价茶叶。
4. 信息处理能力薄弱
   尽管高校开展反诈宣传,但82%的学生仅停留在“知道”层面,缺乏实际应对能力。调查显示,39%的学生因“盲目自信”忽略预警,70%的受害者未安装反诈软件。
总而言之,大学生网络诈骗逐渐严重,需引起大众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协同预防和处理。
作者:“偏‘骗’起舞,绕‘骗’而行”实践团 来源:“偏‘骗’起舞,绕‘骗’而行”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南航红帆引航实践团队:点亮元宵灯火,传承文化薪火
  • 黄精功效解密与中医学习——名医讲解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实践队的发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