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老漂”身心漂泊双重困,诉说难舍亲情归乡愁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老年群体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流动性较低的群体,然而在城市化、老龄化进程显著加快的今天,老漂族现象却愈发显著,为深入了解老漂族的生活现状与需求,发扬社会关怀,曲阜师范大学乐享桑榆实践队于1月16日前往日照东港区秦楼街道华尔兹社区,从当地老漂族的生活实际出发,进一步了解老漂族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探索如何更好地为老漂族提供帮助与服务,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与幸福生活。
儿女在外闯明天 随迁带娃“漂”晚年
1月16日上午实践队员抵达日照东港区秦楼街道华尔兹社区,进行实地访谈,探究当地老漂族的生活现状、随迁动机与社会支持。张奶奶告诉实践队员:“因为孩子们都在这里工作,我们老两口就从老家搬过来了。虽然生活上有些不习惯,但为了孙子孙女和子女们能稍微轻松一点,我们愿意在这里帮忙照顾他们。”在社区服务中心王主任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当地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提供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王主任告诉实践队员,社区里的老人们的娱乐活动相对较少,主要是跳广场舞,社区也大力支持老人们丰富自身娱乐活动,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王主任说;“对于老漂族这一问题而言,老人的需求是社区服务的重点,推动建设老漂族友好社区是我们的目的”,通过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赋能和谐社会建设。
儿女奔波谋生计,老漂随迁陷“四难”
在进一步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许多“老漂族”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缺乏社交圈子,感到孤独和无助。三单元张爷爷对实践队员说:“两年前和老伴从山东枣庄到日照帮忙带孙子,虽然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但疏远了亲戚朋友,家里的一些消息也不能及时得知,没有人交流,对门的人都没有来往。”除此之外,老漂族群体对于消费压力、数字鸿沟、代际冲突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尤其是代际冲突,老漂族在育儿理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可能与子女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矛盾。生活中,老人们虽然承担了全部家务,却经常不能获得子女的关注,有时还要面对他们从工作上带来的“负面情绪”,这也让一些老人们在陌生的大城市之中,更感觉到孤苦无依,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对此社区等各方社会力量也不断采取措施以应对老漂族“四难”困境,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在社区的公告栏中看到,社区正大力培育专职和兼职的老漂族服务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老漂族需求调研、权益维护、文化融入和生活帮扶;也组织志愿者帮助老漂族购买生活用品、打扫卫生、照顾孩子等。社区还设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棋牌、健身、书画等设施,丰富老漂族的业余生活。
在本次实践的最后阶段,实践队员们召开了线下会议,对前期实地走访老漂族家庭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细致的总结与梳理。结合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社会学、人口学等多领域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剖析了老漂族现象的演变轨迹,发现老漂族的形成不仅受到家庭结构、子女教育等家庭内部因素的驱动,还与城市化进程、就业形势等社会宏观因素紧密相连。特别是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老漂族面临着诸多困境,可能会因文化差异或自身能力的局限而在融入城市社会时遭遇挫折。因此,对老漂族群体特征的精准把握以及其生活状态变迁的持续关注显得极为关键且不容忽视。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曹馨文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曹馨文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