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草编文化,感悟传统魅力
大名草编,洒落在人间的明珠。大名草编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底蕴,可以说是大名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为感悟草编技艺承载的浓郁的地域特色,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归乡拾遗实践队于1月26日前往邯郸大名县,寻访民间草编工艺,弘扬草编文化。
寻访大师,感受艺术1月26日实践队如期来到了大名县,并拜访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群英女士。队员们到达的时候,王女士正在工作间编织旗帜,实践队员向王女士表明来访目的后,王女士表示自己很乐意将草编文化的历史渊源讲述给队员们听。随后王女士赠予队员们每人一个草编花瓶以做留念,草编花瓶色泽朴素淡雅,纯净温和,又蕴含着泥土的芳香,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和淳朴的艺术感受。

图为实践队来到王女士的作坊。
家中详谈,底蕴深厚收下花瓶后,王女士带着队员们来到自己家中,向队员讲起草编工艺的历史。从王女士的讲述中队员们了解到:河北邯郸的大名草编手工技艺是在清代雍正年间由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境内。西付集乡朱家村是其编织技艺的发祥地,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以掐辫草编为手工艺开始,遂至千家万户,妇孺皆能。据王女士所言,上世纪八十年代,草编手工艺品在大名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供自家使用,只有部分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
王女士表示草编工艺费时费力,在现代发展创新,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在编织品的外部造型、色彩设计、图案设计、编织技法等方面苦下功夫。大名草编传承至今,其编织方法因原料、品种和设计要求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立编、编花、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等等。
原上离草,风过再生随后王女士向大家展示了疫情期间她制作的草编工艺品,有草篮、草盒、草垫、地席、茶垫、草提篮、草帽、草手包、壁挂、屏风等等,丰富多彩。其设计新颖,工艺精美,工艺品上的人物、动物、山水画形态逼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看着草帽,王女士给队员们讲起了草帽的习俗。王女士解释道,在大名,草帽除了遮阳的作用以外,曾经还作为“信物”风靡一时。在清朝时有一个习俗,女孩出嫁以后的第一个夏季,要从娘家给男方拿几顶自己编的草帽,这帽子就叫做“回春帽”。
如今,草编已经成为了大名的一张名片。现今还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等艺术手法,多表现为自然景观:花鸟鱼虫、飞鸟虎啸、飞流急湍等。美观和使用二者并存,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作为出口商品销售至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令王女士很高兴,觉得多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

图为王女士疫情期间编制的工艺品“同舟共冀”。
调查走访,收获颇多拜别王女士后,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大名县喷泉广场,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草编工艺问卷,对路人进行问卷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名县人民对草编工艺的热爱,同时也体会到了大名县人民单纯质朴、落落大方的精神风貌。
此次活动实践队队员收获满满。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了视野,加深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在纸面上,更在生活中,传统文化记录者生活中一方天地里的人民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态,它是孕育于这片土地,经久不衰永不会被人们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