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分类到“无废”,宣教基地助力城市绿色梦想

发布时间:2024-09-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4年8月8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厦门小分队前往湖里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开展了一次难忘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活动积极响应了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从“垃圾分类”角度切入,开展了一场无废城市建设的调研活动,并且深度了解垃圾分类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奥秘。

  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勇立垃圾分类潮头的城市,其湖里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于2022年7月13日正式亮相。该基地由湖里区多部门紧密联动、携手并进,共同倾注心血与智慧,旨在打造一座集教育性、互动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垃圾分类宣教新高地。该宣教基地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创新打造垃圾分类宣教新平台,以沉浸式、体验式学习为特色,为社会公众开辟了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兼具的学习渠道。公众在互动体验中,既能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感受环保魅力,又能激起建设无废城市的共鸣与责任感。

  在湖里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讲解员小何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厦门小分队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她以厦门市创新实施的“公交站点式”垃圾回收模式为例,指出该模式以公交站点为灵感,显著优化了垃圾回收流程。相比传统模式,此模式有效规避了二次污染及混装混运问题,配合“垃圾分类直运”专属车辆,实现了垃圾从源头至末端处理厂的全程不落地运输,大幅提升了环保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厨余垃圾的回收处理直运率竟高达100%,这是相关部门坚决执行与公众积极参与共同铸就的绿色成果。


讲解员小何为小分队讲解垃圾分类转运流程

  为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理念,讲解员小何以生动的图文数据向渔利厦门小分队直观展示了垃圾分类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实践成果。以焚烧发电为例,该过程年发电量高达2.6亿度,得益于近年来垃圾分类的深化,技术的升级,目前每吨垃圾焚烧发电量从300度跃升至500度,同时炉渣也找到了新归宿,成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此外,低值可回收物经压缩打包后,摇身一变成为可再生塑料,进而转化为再生塑料产品、环保面料及绿色塑木复合材料,构建起闭环的物品循环体系,有力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无废城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渔利厦门小分队踊跃提问,对垃圾分类的流程展现出浓厚兴趣。讲解员小何于垃圾分类大数据中心前,借助电子屏实时说明了湖里区垃圾分类点的动态情况,耐心细致地为队员解答疑问。关于垃圾分类在厦门市实施的覆盖率及成效、垃圾分类后各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情况、有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及措施等问题,小何讲解员也均予以详尽的解答。


讲解员小何在大数据电子屏前为小分队答疑解惑

  最后,随着一张合照的定格,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次调研活动不仅体现了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还深刻展现了环保责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坚定了队员为构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城市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激发了对建设无废城市的热情与责任感,收获颇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厦门小分队与讲解员小何合影留念

作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 雷馨怡 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 雷馨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缙云筑梦行 | 落红有情,桃李满园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