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我们党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的百年奋斗历史赋予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禀赋,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保存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形成了浙江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形态。
二、实践主题
手绘红色路 文化青春行
三、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地区红色资源进行走访、调研、分析、整合、创作、宣传等,来传承和弘扬优秀红色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让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焕发熠熠生辉的时代光芒。
- 实践地点
金佛庄烈士陵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镇万盛街最南端的一座小山上,建有470多级石阶,是一处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横店集团投资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开放,后归横店影视城管理。2015年10月,又划归良渡小区负责管理。金佛庄烈士陵园是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金华市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佛庄烈士陵园和陈列馆,位于东阳市横店镇良渡村水碓山。烈士陵园建于1995年,“金佛庄烈士陵园”由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李德生题写。陈列馆在金佛庄故居的基础上修建。金佛庄牺牲后,其母亲用政府的抚恤金于1928年前后在良渡村故居原址进行了改扩建,2000年搬迁至金佛庄烈士陵园,同时设立金佛庄烈士陈列馆。陈列馆竖有一块由蒋介石题写的“为国捐躯”石碑。
五、实践内容
光辉岁月征途如歌,披波斩浪扬帆远航。从1921年一叶小舟到如今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在时代的风雨中经受住了无数考验、无数磨难,留下了红色遗址、红色记忆。党的百年华诞喜气犹存,我们又迎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因此,党史学习教育至关重要。追溯红色经典,传承红色记忆,从革命先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是我们此次“三下乡”实践目的所在。我们秉着深入了解家乡红色革命事迹的心,在本地进行革命探索。
一、追溯红色经典,致敬革命先烈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理论的集中表达,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体悟。红色经典是红色文化的精华部分,而红色遗迹是红色经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红色革命精神的主要载体。在这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参观学习了金佛庄烈士陵园,在人民群众中切实了解党的事迹,在实践中追溯了革命先辈奋斗的历史时光。透过历史的遗迹,我们望见敢为人先的革命领袖,指挥若定、夺取革命胜利;我们邂逅勇往直前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无畏勇敢冲锋;我们崇敬为国为民的革命信仰,心怀感恩,以此为基,不断前行。
在烈士陵园,我们了解到金佛庄的父亲金本兰,是一位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的乡村中医,在东阳横店四乡颇有名气,但家境却很清寒。母亲施玉英,生育四男二女,金佛庄是长子。金佛庄从小由叔公带养在镇上的南货店里,6岁时入老贡生金洪锦先生私塾启蒙;金先生去世后,又跟随老秀才吕松贵先生课读。吕老先生见金佛庄聪敏好学,文章写得很好,十分喜欢,亲自给他取了“金灿”的学名和“辉卿”的号,意思是称赞此子日后前程远大,光辉灿烂。后来,抚养他的叔公去世,家境更加贫困,艰苦的环境促使金佛庄更加刻苦攻读。
1913年,金佛庄到湖溪忠清书院(后为东阳县湖溪一中)读高小。1915年,考进东阳县立中学,和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的严济慈是同班同学。两人均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要互相争夺第一名。同年,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此事传到金佛庄耳里,使他大受震动,痛心疾首,决心舍去研究科学而从军报国。
1918年,金佛庄中学毕业,考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以军官候补生的身份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目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和旧军队内部黑暗腐败,使他对选择从军报国的道路产生了怀疑。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更使他受到猛烈的冲击,思谋另找出路。1920年,直皖军阀开战,军校一度停办,他转而考进厦门大学,改为研究教育与文学,以求改造社会。在厦门大学读书,虽然得以自由接触、探索各种新的学说和思潮,但生活上却困难得多,不象在军校那样一切都享受公费,学费和生活费都要靠家庭负担。父母无力供给,只能靠亲邻好友共同帮衬,这样勉强维持了一年。囿于现实,保定军校重新复课后,金佛庄于1921年10月3日离开厦门,乘海轮去天津,转道北京,重返保定军校求学。但金佛庄仍然满腔热忱、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吸取新思想、新学说,探求人生的价值、意义和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一回到保定军校,就挥笔写下以“手段与目的”为主题的《佛庄日录》,记载了自己比较、寻求人生真谛的探索过程。这期间,他通过思考和学习,初步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投身于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他从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宗旨出发,和校内40多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壬戌社”(他们将于壬戌年——1922年暑假毕业),准备通过这个组织,罗致各省革命军人同志,以谋中国之革命。
1922年秋,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负责人徐梅坤(后名徐行之)到杭州开展建党工作,经过考察,批准金佛庄从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样,金佛庄就成为党在浙江省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杭州小组最初的三个党员之一。在党内,他更加自觉地从事革命工作,宣传革命运动,积极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地委组织的“杭州青年协进会”的活动和《协进》半月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并为公开发行的《浙民日报》担负一部分编辑任务,宣传革命思想。有一次,因同志间通信泄密,他被捕入狱,后经蒋百里、殷汝骊等出面向浙江督军卢永祥讲情,才获释放。
因为金佛庄能文能武,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军中不久,就被提升为连附(副),接着又担任了营长。他的杰出才华,更受到党组织的重视。徐梅坤就曾在当时的党中央委员毛泽东面前推荐过他。1923年夏,金佛庄和杭州小组的另一位党员于树德,被指定为浙江的代表,去广州出席了党的“三大”。8月5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出席指导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的第六次会议,会议上根据毛泽东提议,决定密令金佛庄保存自己在军队中的实力,今后可为革命所用。1924年2月21日,金佛庄曾代表杭州党组织去上海,向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报告杭州情形。
1924年春,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后,党组织派金佛庄参加广州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6月17日,金佛庄被任命为军校第一期第三(学生)队上尉队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保定军校所学得的丰富军事知识,一意训练革命的军事人才,尤努力于政治工作及党务活动,因此深受黄埔军校首任党代表、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的器重。在军校的师生中,也颇有威信。7月6日,他被推选为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5名执行委员之一。他还积极支持和参加了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为骨干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对军校的国民党右派及其所操纵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从1924年12月至1926年3月,金佛庄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2团第3营营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党代表和团长等职。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他先后率部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和滇、桂军阀“刘、杨”的叛乱,以及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部的两次东征。历次战役,他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制订作战计划详细周密,充分体现了他智勇兼备的一面。第一次东征中,在淡水、鲤湖、兴宁诸战役中,他所指挥的第2团第3营“勇敢善战,勋绩灿然”,为第2团获得“党军荣誉旗”。国民革命军第1军成立时,他升任第1师第2团党代表,后改任团长。廖仲恺先生被谋杀后,他率部参加了镇压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他被强迫解除团长职务,调回黄埔军校,改任步兵第1团军事学主任教官,兼改组委员长及法规编审委员长,领导编审黄埔军校的法规和制度。蒋介石很赏识他的杰出才华,企图利用“浙江同乡”的关系拉拢他,暗示要他脱离共产党,予以重用,但他忠于党的事业,毫不为之所动。但蒋却不死心,1926年7月建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时候,蒋任命金佛庄为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第三科科长。不久,又任命他为总司令部警卫团少将团长。
北伐战争前期,金佛庄率警卫团随总部指挥机关行动,转战广东、湖南、江西等地,主要负责保卫总司令部指挥机关和苏联军事顾问团的安全。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进攻南昌不利,得而复失。金佛庄奉命增援,他率领部队加入前线,指挥冲锋,身先士卒,以猛虎下山、锐不可当之势,直扑敌军,攻克南昌外围蛟桥,压迫敌之侧背,会同各友邻部队,齐向南昌城进发。11月8日,再次攻克南昌后,金佛庄的警卫团奉命警戒、维持城内秩序。
南昌攻克后,孙传芳部仍盘据在苏、浙、皖诸省,负隅顽抗。有一次,北伐军总司令部首脑开会,金佛庄列席参加。他从争取北伐战争早日胜利的大局着想,在会上主动提出,愿意回到浙江、上海等地,通过以前在浙军中服务时的旧交关系,秘密策动浙军部队迅速起义。与会的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以及金佛庄在保定军校的一些老同学,都十分赞赏并热烈支持他的这个建议。于是,蒋介石安排金佛庄和黄埔军校毕业生顾名世两人化装去上海,和陈果夫联系,由陈果夫具体安排策反江浙各派系地方部队的工作。
1926年12月9日晚,金佛庄化装成上海的洋行买办,离开南昌,从九江搭乘英商太古轮船的官舱,顺流东下。不料上船后行踪即被泄露。11日,船到南京下关码头,孙传芳部已在码头戒严,并上船搜查,当即将金佛庄、顾名世二人逮捕。上海的国、共两党组织和同志们闻悉此事后,多方设法营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托当时的浙江省省长陈仪出面,向南京方面说情疏通。蒋介石也特意发电要孙善待金佛庄,并提出可以用孙传芳军被俘的高级将领相交换,被孙传芳断然拒绝。12日晚,金佛庄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为了金佛庄的遇害,蒋介石大动肝火,发电给陈仪痛斥孙杀害金佛庄的行为,并马上枪毙了孙传芳军被俘的一个军长一个师长泄愤。
金佛庄牺牲的消息经上海的报纸披露后,很快传到了广州、武汉、南昌等地的国民革命阵营中,并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他表示了哀悼。1926年12月21日,广州黄埔军校校刊《黄埔日刊》第220号,在头版以显著地位刊登了《金佛庄顾名世两同志突被孙逆传芳枪毙》的报导。在同一版上,还发表了该报主编宋云彬所写的评论《杀金佛庄顾名世两同志者何?》。第二天,该报又发表了金佛庄邻居张宝琛所写的《金佛庄同志事略》。这些报导和评论高度称颂了金顾两同志,号召大家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坚决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孙传芳等反动军阀。
12月23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就金佛庄、顾名世以及稍后被杀的其他三位烈士遇害事,通过报纸代电,呼吁各报馆转刊,以障人权,以慰先烈,号召民众一致奋起!
1927年1月1日,上海《申报》刊载了广州革命政府就金佛庄遇难通知各军举哀的电讯。在此同时,在汉口《民国日报》上,也连日刊登武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同仁发起的《金佛庄同志追悼会筹备处启事》,颂扬金佛庄的功绩。
金佛庄牺牲后,蒋介石以总司令的名义挽赠了“为国捐躯”的描金红漆巨匾;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还用白崇禧名义,给金佛庄的家属汇寄去巨额抚恤费白洋两千元。金佛庄的遗孀严瑞珍在领到抚恤费后,于1929年专程去南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金佛庄的骸骨,并运送回家乡。1934年,将烈士骸骨埋葬在良渡村西牛尾山下。
在对他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有着眼于工作人员对他革命事迹的宣传工作,当我们问起金佛庄的英雄事迹时,工作人员说金佛庄早年英逝,但是他对党,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独特的的追求,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当时青年的担当,爱国,不惧强权和勇敢。正是这样的品质让担忧国家命运的金佛庄一接触马克思主义心中的革命烈焰便熊熊燃烧。而他的事迹也同样激励着无数英雄前辈投身党的革命事业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无畏,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救国家命运,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英勇献身,才会换来我们目前和平安宁的生活。
红色经典永流传,红色精神永弥坚。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对红色遗迹、红色人物、红色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新的时代在呼唤新的力量,革命精神需要新的传承。在追溯红色经典的过程中,学习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对红色记忆的传承。
二、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党史中饱含着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荡气长存的红色文化,它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之努力奋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都在国家的命运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新的一百年里我们面对着无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时代中发掘革命事迹新的时代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李翔梧积极奉献自己,爱党信党,忠诚担当,舍生取义的高贵品格与新时代碰撞孕育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翔梧精神,还是在党的领导海南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自立自强,敢为人先;依靠群众,甘于奉献;五湖四海,丹心向党。”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精神,青年人永远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发展者、弘扬者。在新时代潮流下,作为时代新青年的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宣传革命事迹,砥砺前行,脚踏实地的发展各项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本次社会实践收获颇丰,我们通过暑期走访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了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在追寻红色遗址的过程传承红色记忆,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汲取红色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