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陕甘边革命军民,历经艰难曲折,围绕延安等中心城镇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根据地。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机关在延安并非集中固定驻扎在同一个地方,多处驻留地已因岁月侵蚀和敌人破坏而不易寻找,按时间顺序来说目前主要有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四处较为集中的革命旧址可供参观。北方工业大学“延”史迹寻红因实践团于7月22日至23日集中探访四地,追寻先辈伟人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年代峥嵘岁月。
首先,实践团成员来到凤凰山麓革命旧址,这里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驻地。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实践团师生在阴凉偏潮湿的石窑内停留参观、相互探讨,追想我们党当年是怎样在这里木桌上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完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经典篇章,对革命伟人的卓越品质和坚毅精神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接下来,实践团成员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1938年11月下旬,由于日军多次轰炸延安,中央领导从凤凰山驻地搬到延河北岸的杨家岭。自此,杨家岭便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圣地。旧址内保存有中央主要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石楼等。团队成员走进这些旧址,大家驻足观看墙壁上的介绍以及房间中古老的物件,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伟人对话旧址中那些简朴无华的窑洞、庄重雄伟的礼堂,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讲述着不屈的抗争。我们深刻领悟到,杨家岭不仅是一处革命旧址,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追寻红色史迹第三站,实践团成员来到枣园革命旧址。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始在枣园进行筹备“七大”会议工作。而杨家岭与枣园相距较远,为了避免主要领导人在路上来回奔波,节约时间提高决策效率,毛泽东随中共中央书记处搬进了枣园。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等,在枣园,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见证过无数重大决策的靠崖土窑洞和简朴会议室,指导老师也为我们进行着耐心讲解,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革命领袖们的高瞻远瞩和为民情怀,大家纷纷表示,枣园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最后,实践团成员来到王家坪革命旧址。1946年10月后,由于国民党空军飞机多次轰炸延安,中央领导人曾在杨家岭、枣园、侯家沟等地来回转移。1947年1月中旬,为了便于指导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中共主要领导人从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直到1947年3月18日离开这里,踏上转战陕北的征程。实践团成员在此地仔细观看历史照片和展陈文物,并通过与参观群众交流、观摩机关单位党史现场专题教学等多种形式,回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此次活动通过有计划的系统追寻和实地探访,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了中央领导机关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不断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深刻铭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贯通历史与现实,发挥专业优势,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努力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