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爽 图/叶嫣芝 杨佳怡 劳婷婷)7月10日上午,江渝同舟支教团精心策划了一场以“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为主题的特色课堂,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堂伊始,一段由小孩子录制、充满稚气却夹杂着不正确发音的音频在教室里响起,瞬间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志愿者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思考:“你们听出了什么不同?什么是标准的普通话?它为什么重要呢?”这一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也为接下来的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志愿者老师以生动的语言给出了普通话的官方定义,并通过两则精心挑选的故事,将普通话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在探讨“我们需要学好普通话吗?”这一问题时,志愿者老师首先从个人角度出发,展示了多个职业对普通话的高要求,以及普通话测试标准等级划分的重要性。随后,老师将视角拓宽至社会和国家层面,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推广普通话在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的重大意义。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普通话,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发音能力,课堂特别设置了普通话测试环节。通过几个有趣的绕口令练习,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挑战自我,不断纠正发音错误。其中,一段涉及武当文化的段落朗读更是让学生们眼前一亮,他们不仅学会了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针对如何说好普通话,志愿者老师不仅展示了发音器官图,还分享了五个实用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方法、敢说多练、多看广播听新闻、多录音反复练习、多在交谈中应用。这些方法简单易懂,操作性强,为学生们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
课程接近尾声时,志愿者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了课堂小结。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对未来如何持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最后,志愿者老师布置了一项趣味横生的小任务——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老师们的普通话发音,评选出最标准的“普通话之星”。这一任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普通话的学习成为了一种乐趣和习惯。
此次普通话特色课堂不仅是一次语言教学的尝试,更是江渝同舟支教团传递文化自信、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行动。相信在支教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将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我、沟通世界,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