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片花瓣构成一枝耀丽奇艳的花,56种文化组成瑰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红绸挥舞,舞动多情安代;马头穿弦,弦起悠扬琴音。游牧草原的蒙古文化,作为紧紧相拥的石榴籽中的一籽,也是一朵娇艳的“奇葩”。
安代舞和马头琴作为蒙古文化的璀璨明珠,其蕴藉的历史和饱含的情义,如同一段段隽永的诗篇,静候览阅。为揭开这些诗篇的神秘面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寻蒙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20日至21日前往“中国安代艺术之乡”库伦旗开展为期两天的参访学习。
随心而动安代舞 甩巾踏步,红绸飘动。20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库伦旗博物馆学习安代舞的历史文化。
库伦旗博物馆设有六个展厅,分别是库伦旗历史文化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文史资料展厅、民族团结进步展厅和科技展厅。在会馆人员的介绍下,团队成员自主参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共同的瑰宝”。
张述鹏和常宸溪在了解安代舞 李明轩摄
安代红火,世代传承。在展厅上,团队成员了解到安代舞的起源传说、历史脉络、基本动作和发展现状。看完安代舞的源起故事,文法学院社会学2202班的冯璐瑶说:“安代舞兴于治愈怪病的伟力,但我觉得更打动人的是它的即兴色彩和奔放自由。”

安代舞历年来所获荣誉 李明轩摄
途径基本动作的讲解图示时,文法学院社会学2203班的高靖冉不由自主地开始模仿,手持红绸,左挥右舞。看到团队成员被安代舞的舞姿舞步吸引,生于库伦的文法学院社会工作2202班李明轩颇为感慨:“看到本民族的文化被学习、被喜爱,自豪感油然而生。”

团队成员李明轩向谢士广介绍安代舞动作 常宸溪摄
展厅末端写着一段结束语——中华各族儿女以博纳众长的胸襟,绘就了多姿多彩、意蕴深厚的非遗画卷。文法学院社会学类2302李嘉霖说:“其华灼灼的安代舞,承托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着荟萃熔融的文化风貌,彰显着地域文化的特色魅力。”
意阔情深马头琴 琴韵悠扬,风起云长。21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安克尔马头琴培训班体验学习马头琴。
走进训练室,琴声激昂。席海峰老师拿出马头琴,介绍说:“马头琴的历史悠久,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主要由琴头、琴杆和琴弦组成。”

席海峰老师在讲解马头琴知识 李明轩摄
在席海峰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开始试琴,端坐于板凳之上,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文法学院社会工作2202班的常宸溪右手执弓,用虎口夹住弓柄,同时将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以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在席老师的辅助下,拉动琴弓,奏响琴弦。常宸溪说:“拉琴时大开大合,琴声悠扬不绝,就像置于草原之上,倾身与马儿低语。”

团队成员张述鹏在体验学习马头琴 李明轩摄
为了完整展示马头琴的魅力,席海峰老师亲自上阵,带着两名学生,为团队成员表演了一首慷慨深沉的《白马》。“我学莫林胡尔(马头琴)已有3、4年,”学生之一的永胜说,“我很喜欢弹奏马头琴时的感觉。”

席海峰老师带领学生演奏《白马》 李明轩摄
谈到学习马头琴的原因,席海峰回忆道:“一开始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时间久了,就爱了。”
培训班的墙上写着一句话——理想的琴,须拨动奋斗的弦,才能奏出美丽动听的乐章。文法学院社会工作2202班的张述鹏说:“民族的瑰宝,历史的遗珠,谋生也好,修身也罢,总得需要人传承下去。”
红绸含舞,马头衔音。蒙古的舞与琴,生于几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通过这次寻蒙之旅,团队成员意识到,优秀的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寻蒙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 谢士广
图片|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寻蒙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 李明轩 常宸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