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中国钢铁行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冶金工程学院“钢韵传承·匠心织梦”暑期社会实践队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沉浸式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对话钢铁行业专家教授,获取宝贵的行业一线和职业发展经验,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实践铸就真知,全面发展引领未来
在实践队与安徽工业大学的范鼎东教授的访谈中,范鼎东教授就当前前沿的科研项目以及对冶金学子的建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范教授尤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他认为,知识的真谛往往存在于实践之中,课堂上他注重运用具体案例作为教学桥梁,引导学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确保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游刃有余。针对当前工科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专业知识不牢固、数理与工程能力存在短板的问题,范教授力推“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手操作与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窘境。
谈及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范教授认为教师亦需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与同行者。他主张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而采用更加丰富多元、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范教授坚信,唯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未来企业的多元化需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安徽工业大学范鼎东教授。邢浩然 供图
钢铁脊梁与工匠精神的不朽传承 在实践队与安徽工业大学的退休教师周俐教授的访谈中,周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详细讲述了钢铁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工匠精神。谈及工匠精神,周教授以其独特的教学视角,将其精髓娓娓道来。她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更应身体力行,汲取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勤于思考,同时不忘向基层劳动人民学习那份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周教授以自身为镜,展现了在教育的田野上,如何一步一个脚印,以匠心独运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回顾数十载的教学生涯,周教授感慨万分,她亲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何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从传统的板书教案到现代化的PPT教学,科技的进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更促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不断革新。这一历程,正是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生动写照。
临别之际,周教授向实践队员们寄予厚望。她勉励大家,无论面对何种学科挑战,都应保持脚踏实地的态度,以认真严谨的精神去学习和探索。在追梦的路上,不妨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与积累,最终实现远大的志向。正如古人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周教授的教诲,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冶金青年学子的前行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在采访安徽工业大学周俐教授。邢浩然 供图
通过对两位资深教授专访,实践队员们对钢铁行业的核心价值与未来蓝图有了更为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他们的智慧与教诲为即将步入钢铁行业的队员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激励实践队员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勇于担当、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