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字
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在,
请跟随我们的脚步,
一起揭开正字戏的神秘面纱!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
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
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
主要扎根于海陆丰两县,
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
明宣德七年(1432年),有手抄剧本《刘希必金钗记》,该本锣鼓谱的记音标识与正字戏文戏的锣鼓经基本一致,其中有丑饰婆、净饰配角插科打诨的表演,正字戏的表演也有这种例规,所以正字戏的来源与南戏有关。清朝中叶,正字戏在潮州一带演出甚为活跃,清末民初,后偏处海丰、陆丰两县以演出提纲戏维持。正生郑乃二遗留的“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二月十五日置”的提纲戏集载有十多个剧目,多为“三国戏”。民国以后,正字戏已不如前期昌盛,虽以锣鼓喧阗、弓马武术的提纲戏为号召,午夜串演潮音戏吸引观众。建国后,正字戏在当地人民政府扶持下恢复了专业剧团,进行“改戏、改人、改制”的工作。
2006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
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保护
深扎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舞台的背后,
绝对的汗水与努力!
因为他们
心怀对正字戏的热爱和热忱,
所以让我们
欣赏到了一折又一折的绝代剧目。
敢创新
执创新之笔,谱变通之曲。
每一代传承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也会格外注重与时俱进,
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变服装,借技术,新传播
让正字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传下去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一同携手
走出当地,走向世界
调研队员心得
穿上特制的戏服,抚摸袖口的花纹,代入曲中的角色,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稀松平常的动作,需要日复一日的定型;精彩的武打动作或唱腔,需要反复打磨与积累。观正字戏,画脸谱,舞水袖,走步法。我们从中体会到正字戏传承人们的努力与坚持,感受到非遗文化正字戏传承下来的来之不易。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正字戏,甚至能够喜欢并亲身去体验、希望传承的火炬不灭!
调研队员心得
在一楼练习室,传承人为我们演示水袖表演,并告知精彩舞台需长期练习。接着一位男师傅在舞台上练习步法吸引了我们,他持续绕圈保持同一姿态。我们十分感兴趣并尝试,仅仅不到 5 分钟,我们便累得气喘吁吁。传承人们日复一日练习,着实令人佩服,我深感他们对文化的热爱。此次调研,我学到正字戏历史知识,感受其文化内涵与魅力,丰富了文化体验,有了更深刻理解。我觉得正字戏应获得更多关注,发挥独特文化魅力。
实践成员合照
梦飞翔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