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学院青年学生所组成的2024年暑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承续薪火·踔厉奋发”实践队积极响应“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关要求,以身践行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号召,经过充足的前期准备,远赴浙江湖州,江苏泰州、扬州等地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
“承续薪火·踔厉奋发”实践队以“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实践着力点,深入湖州、泰州、扬州等地的红色纪念遗址、先辈故居、烈士陵园,创新地采用“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红色旅游与主题宣讲相融合的实践模式,走访红色基地、体悟先烈精神、宣传革命文化,在实践的所行、所闻、所为中激活红色血脉,以青年之辈,继谱革命征程的新篇章。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参观红军长征追踪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冲破敌军的万千围困,转战14个省份,突破湘江、制敌赤水河、翻越重重雪山、在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中前行,在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后完成了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两万五千里征途中所锻造的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时至今日,长征精神已然融入到红色血脉的一部分,历久弥坚。
怀着对先辈的崇高敬意,实践队首先来到了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红军长征追踪馆。红军长征追踪馆以上世纪《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先生重启长征路的见闻记录为展示内容,馆内设计多媒体、场景模拟、幻影成像等多种展示技术,“罗开富先生按照长征的路线,以几乎一样的时间走完了这条路。”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道,实践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走过一面面写满长征史的背景墙,深刻感悟长征的壮丽史诗;又并坐于长椅上,在文字的带领下重温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阅读“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受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
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拜访朱东润故居朱东润先生是中国现代传记的拓荒者,在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始终保持爱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刚正不屈的道德节操。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时,他怒言道“不愿以区区之身,与儿皇帝共存于天下”,放弃国外学业,毅然归国参与斗争。抗战期间,他忍痛离开妻子,辗转西南为民族独立而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力当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国家文化教育的大事业中。
实践队员们穿过交错的大街小巷,找寻到位于泰州泰兴市的朱东润先生故居。通过对当地居民中走访了解到朱东润先生的生平事迹,“朱东润先生是我们泰兴人中的革命先锋!”旧居旁的老人们向实践队员们激动地介绍道,走进先生旧居,只觉简朴之极,屋内陈设和介绍文字讲述着先生的过往。
“新时代青年要以朱东润先生为榜样,将所学报之于国,为国无私奉献。”走出朱东润先生故居后,实践队员们感触颇多,愈加感受到前辈文人舍己报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矢志不渝。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参访中共扬州特支旧址、扬州市革命烈士陵园1927年9月,中共扬州县独立支部获得批准成立,这是扬州最早的党组织。
实践队员们前往位于扬州珍园内的中共扬州特支旧址,当年的特支办公地到如今仅存几厢平房。特支旧址内设有“党史墙”区域,实践队员们于前细细阅过特支发展的历史,重回峥嵘年代;实践队员们在“入党誓词”区域前一齐肃立,右手举拳,重温入党誓词。
“先辈们将生命献给了党和国家,换来了国泰民安。”陵园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说道。扬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为革命斗争牺牲生命的众多烈士,石碑庄严、松柏肃穆,倾诉敬意与无限哀思。
实践队员们迈过节节石阶,来到石碑旁的纪念墙,慷慨悲壮的战争史和数以千计的烈士姓名书写着先烈精神的万古长存,队员们于此默哀驻足,缅怀先烈事迹。随后实践队员们移步走进陵内纪念馆,庄重地瞻仰先烈雕塑、弹孔血痕的军装、满满一墙的烈士证明书……陈列的革命文物犹如碎片一般层层合成了革命斗争史的记忆,言不尽而诉不止。
红色之行,并未就此止步。据悉,“承续薪火·踔厉奋发”实践队将继续感应时代号召,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持续行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以多种实践形式深入社会群众和青年学生开展交流,为弘扬红色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