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南京中医药大学“川柏远志,木槿怀夕”实践团走进基层社区,探讨药食文化
中医药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向上可追溯至神话中神农尝百草之味、彭祖“会吃者养寿”,向下至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卢和的《食物本草》所留之影响至今绵延不绝。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传统医药文化也有了传播的新途径。为探寻“药食同源”是否已经融入基层社区,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市民,6月27日至7月10日,“川柏远志,木槿怀夕”实践团走进泰州城南社区、南京爱达花园和扬州百祥园社区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与采访与居民一同探讨药食文化。
问卷调查知民意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制定了有关“药食同源”的调查问卷,从而了解市民对于“药食同源”的了解程度,以便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问卷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放,实现调查群体的普遍性。随后,团队成员先后走进泰州城南社区、南京爱达花园和扬州百祥园三个社区进行线下问卷调查。整个过程中,有不少市民对于“药食同源”这一概念有些陌生,对此,团队成员与市民耐心沟通解惑。随后,许多市民认识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到“药食同源”的相关知识了,也希望能够深入了解。
采访探讨药食文化
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采访组成员从“药食同源”与食疗、药膳的关系出发,探讨中医养生与“药食同源”的关系入手,在前期撰写采访稿。并创造性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跨越地理限制联系采访对象。
1.线下采访
采访组成员采访了城南社区、爱达花园和百祥园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市民,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家对于食疗养生很感兴趣,并希望能够更清楚“药食同源”和食疗的关系与区别。
2.线上采访
线上采访对象为一名中医爱好者,他从自身出发向我们展示他是如何受益于“药食同源”的,通过例举四神汤、人参等例子进一步说明“药食同源”已经逐渐为人接受,同时从采访问题向外拓展,与我们探讨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团队成员收获颇丰。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受访者对“药食同源”概念的认知程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应用的情况,通过问卷和采访,我们希望能够描绘出一个全面的“药食同源”认知图景。
1.对“药食同源”概念的了解:
大部分受访者对“药食同源”的概念有所了解,其中65.56%的受访者了解一点,20%的受访者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应用。通过社交媒体、亲朋好友介绍和相关书籍阅读是受访者了解“药食同源”的主要渠道。
2.对“药食同源”概念的认可:
大多数受访者认可“药食同源”这一概念的现实作用,认为其对身体有所改善。少部分采访对象对“药食同源”这一概念存疑,认为药和食是泾渭分明的。
综上,大部分受访者了解并认同“药食同源”,并认为其对身体有益。同时,仍有部分受访者对其效果有所疑虑,需要进一步的科普与宣传。自此,“川柏远志,木槿怀夕”实践团第一阶段的实践内容告一段落。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收集了市民对“药食同源”的相关问题,并汇总了线上线下问卷成果,从而进行第二阶段实践的开展。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数智青年探陕地,云阳红馆誓词新
- 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的怀抱深处,云阳红色记忆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自2019年盛夏璀璨绽放,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红色文化,吸
- 08-20
- 实践团深入猪舍,提供指导与建议
- 2024年7月9日,温宿县文明实践中心香猪养殖基地,香棘行动实践团与其指导老师刘利林教授一行深入实践地,对当地的猪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 08-20
- 守文化本真,赴传承之路
- 为贯彻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展现乡村文化新面貌,2024年7月15日至25日,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
- 08-20
- 研途永汉,扬中草药之音韵
- 广东医科大学红旅研途志愿服务队响应国家青年社会实践口号,前往广东惠州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本草之旅。
- 08-20
- 奏响田园乐章,助力绿色发展
- 7月7日,塔里木大学“香棘行动”实践团在温宿县文明实践中心香猪养殖基地生态种植区体验了一次收割苜蓿并参与到香猪的喂食中去。
-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