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是有力量的,无论风雨距离”
这段行程的起因,是意外的,家访数量意料之外的突增,家访时间意料之外的紧急,家访交通意料之外的不便,家访距离意料之外的遥远……
一如古言所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们 ,一个曾经面试时半个小时连基本信息都没有询问清楚的团队,历经此情此景,竟也能成功一日五户,圆满完成KPI。正如题前语,温暖是有力量的,无论风雨距离,只要有心在,温暖均可至。
“意外是突发的 ,要有自己的’预案’”
我们团队家访对接的新生在河南的西北部地区—新乡,焦作,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地,这部分河南考生中,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廖廖。前期,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对每位同学进行了短信和电话家访,家访的开端与所预想的一样,回应我们有需求家访的廖廖,但我们的家访进程也随着回应前进,井井有条,但是,8月2日晚,情况突发——
我们小组成员在回访过程中再次收到了三份“需家访户”,其中不乏“家中只有老人行动不便”,“家长想尽快后期没空”等情况。经过紧急线上会议,电话回访,我们重新复盘,定点定位,决定8月3日启程,争取一日内“两人”行“四户”。
翌日清晨,我们分别从新乡,洛阳启程前往洛阳,意图先分别完成修武、温县的家访,再在武陟集合前往郑州,而路上,意外再生——
一位刚刚核实完我们信息的家长来电,想要我们前往家访,其居住地距离温县不到三十公里。情况紧急,我们再次调整方案 ,整理出最终预案——
几经坎坷的路线,总算是定稿了。有限的人手,增加的家访数量,遥远的距离,都是极限的挑战。但因为提前已预约大致时间,为了不迟到不耽误整体行程,我们只得迅速整理再次启程。
“有需求≠{国家专项,高校专项}”
一程五户,一行二人,此次家访,我们虽不像书里写的那样“见了千家百态”却亦感受到人间柴米油盐之苦。
灾难和意外总是猝不及防,“国家专项”“高校专项”覆盖不到的区域亦有需求。记忆里,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时,我尚在读高中。印象里的洪灾,是离家不到两公里的泄洪区,是出门没过大腿的水深,是灾后集中憩在学校教室、集中来食堂待我们志愿者发放食物洗漱用品的受灾家庭。而如今,时过境迁,再次探访时,洪水已然远去,农田,财产,房屋受到的伤害却并未离开。探访中,我们遇到许多非贫困县、贫困户,但因洪灾,突发情况等“暂时可以支撑孩子日常生活但难以支撑大额支出”的家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奶奶“家庭收入……保障金,我和他爷爷大概一个月500”“预计一月生活费……他们不都说一个月起码1000+?填多少?1000?800?”“那也不能苦了孩子啊,想办法凑凑”

“不能苦孩子”“想办法凑凑”“工作外再打些零工”……这些曾经我以为离我很远的话语,却发生在了这些距我不到一百公里的小城。谈话中,他们有的在帮父母干活,有的还未归家在外务工,有的已经能独挡一面……十八岁啊,与我一般大的年龄,可我,又在干什么呢?
“温暖是互相的,感恩,在’豫’地遇见你们”
“善行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传递温暖的同时,家长也将温暖传递至我们心间。
家访至处,大多是农村自建砖瓦房;家访至时,毫无例外的,每家都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令我们深感温暖

“温暖是互相的,具有传递性的”我们将东南大学的温暖传递至家庭,家长亦想尽地主之谊,将温暖传递给我们。奶奶想留我们吃饭,说都是武陟就在新乡旁,把这儿当自己家。我们百般推辞,心意领了,但有纪律要求,且后续赶时间;母亲说我们来的匆忙,没来及准备太多让我们带点水果路上吃。我们访完后放下物资匆忙跑开,抱歉说后续还赶时间就不带了;村路不好走,学弟提前骑电动车在小路旁等我们“学长学姐我带你们去”……
往此总总,温暖终至我们心间。
结语:
家访之前,我们只是两个刚入学一年的大一新生,甚至不知道春雨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资助政策,更妄提其中细枝末节。而今,历经多次翻阅的家访手册,浏览器里常驻的“迎新网”、“春晖网”,越发熟练的访前提示“录取通知书里有两张表…”
从理论到实践,踏足各个村落小路时,这些文字变得鲜活了起来——
我们协助学生家长填写表格,给学弟学妹一些入住的小提示,告诉他们床垫可能买不到合适的尺寸可以网购填床缝神器,牌区交通便利位居市中心,湖区特别大校园共享单车月租6块钱,军训记得带厚鞋垫防晒霜……
其实我们团队,也只是四个刚刚度过大一的新生,许是“曾经淋过雨”,就想“为学弟学妹们撑把伞”。从开始电话时在“我们将尽己所能帮助你们”前加上“此外如果还有对军训学习生活宿舍等入学前的疑问话,也可以询问,”到之后对各个学弟学妹的有问必答,再到后续的线下深入家访……截止至8月10日,我们累计线下深入家访九户,成功帮助十位学弟学妹填写申请表,圆满完成家访任务
至此,仅代表我们豫见东南家访队:
感恩遇见,
豫见东南,
遇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