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薪火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行行重行行”龙孟医考小分队寻访江苏省非遗传承人吴海洲

发布时间:2024-08-16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中医药非遗诊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发展好非遗诊法是新时代中医义不容辞的使命。2024年7月18日,薪火实践团龙孟医考队实地探访了苏州市相城区澄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并对“董氏奇穴”传承人吴海洲医生进行了采访。
吴海洲,董氏奇穴嫡传第四代门人、孟河学派第七代门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门诊部疑难病科专家、吉林省针灸学会痛证委员会理事。作为新时代青年中医师的吴海洲,对伤寒论、董氏奇穴和舍岩针法都有深入研究,其中对董针技艺颇为熟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针灸、中药方剂,以及气功推拿治疗各种疾病。在内科、软伤、疼痛、中风脑血管患者的治疗上有独到经验。
非遗项目的古今沿革
吴海洲医生为我们介绍到——董氏奇穴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并且主要是门内相传。于近代由董景昌先生整理、重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体系。“董氏奇穴”取穴部位少、针对性强,有着独到的辨证思想,更注重脏腑和内经时代“脉法、针灸自洽的针法体系”,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疗效极佳。此外,吴医生还表示常通过门内特有的“掌诊”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断定脏腑问题。
传承人学习非遗的历程与经验
吴海洲医生在早年临床实践中,偶然间发现了董针的非凡治疗效果。在本科时便下足功夫攻读《董氏奇穴针灸学》,牢牢掌握了董针理论。命运的安排总是妙不可言,吴医生又有幸与其师父邱雅昌相遇,这使其对董氏奇穴的临床造诣日益深厚。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人生,之于中医典籍,犹“蜉蝣于天地”,仅靠须臾一生吃透所有理论难如登天。吴医生表示,学习古代中医理论,要从经典入手,向中医最好的经典去学习。“中医的‘古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是务必要吃透的!”随后,吴医生分别推荐了自己最受裨益的古四大经典的注释版本与三本当代大家的作品作为“拔高选项”。
非遗传承的门路与机遇
“庙堂之下,不是中医该处的位置。”谈及对董氏奇穴与孟河医派内涵的传承方式与期许,吴医生认为真正的中医传承人往往立足基层,从临床、从疗效中做出口碑——“一个医馆能蒸蒸日上,肯定代表其疗效有独到之处”。近几年非遗特色中医馆、外治法等各种形式民间中医的崛起,让吴医生倍感欣慰。如此的社会现象是非遗蕃秀、中医复兴的表现,吴医生强调这是“民族之幸”。
吴海洲医生寄语
最后,吴海洲医生作为前辈也为新时代中医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议——找好定位,扎根落地。擅长、精通临床,就应扎根于基层,服务好百姓,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大医精诚”境界靠齐;喜欢、适合做学术,就应坚持研读言之有物的书籍,就像黄龙祥老师的《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董氏奇穴”传承至今,离不开吴海洲医生这些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与奋斗。对于岐黄学子,学习中医药文化,需要下足功夫,正如吴医生本科钻研“董氏奇穴”,曾翻烂过三本《董氏奇穴针灸学》。此外,要贴近基层、贴近临床。对待病人,要做到不避亲疏,向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大医”的境界靠拢。只有如此,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