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扇曾是人们夏季不可或缺的消暑良伴,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葵扇逐渐被取代,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童年的记忆彷佛也随之消散。7月24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青青园中葵,古韵焕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小分队来到广东江门新会拜访当地葵扇制作师傅,了解葵扇的制作和历史,感悟独特的文化魅力。
择一事,做一生小队成员穿过古朴小巷,走过木梁砖墙,来到了民国1917,在葵艺师傅的介绍下,成员们们了解到葵艺是以植物蒲葵为原料,进行加工制作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的一种手工艺,特别是新会葵艺,是江门新会的一项民间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葵扇则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体验葵扇制作过程中,葵艺师傅说:“我们不清楚什么是非遗,一致认为那就是老手艺,这些老手艺没被放弃,才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师傅们没有什么证书,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守着一份情怀,凭借一份信念,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
冈州剪玉葵,习习凉风吹在师傅的手中,每一片葵叶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经过剪、晒、焙、缝制或编织等工艺,化成一把把精美的葵扇,制成的葵扇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实用耐用,老师自豪地说到:“你扇的时候,这种葵扇特别凉快,塑料的那种是没法比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编织葵扇 高美琦供图
“
旧瓶装新酒”,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学习如何制作葵扇后,实践团采访了民国1917的主理人,主理人说:“这条路是真的很难走,我们只是小打小闹我们也感受到了这项行业的幸苦,包括其中在金钱上的巨大的花费,但得到的成果真的不多,需要时间积累。”寥寥数语可以清晰了解主理人在运营店铺期间遇到的挑战,以及当下店铺与传统文化创新性结合存在的难处,实践团线上收集的问卷更加证实了这一观点,从数据看,不了解没听说葵艺的大众占比高达57.7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简单了解与非常了解的只有17.84%和0.94%。葵扇曾辉煌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葵扇逐渐失去了光辉,更为严峻的是,青年一代对于葵艺的认识与了解并不多,他们热衷于追逐潮流与时尚,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显得相对缺乏。
尽管如此,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主理人表示,疫情开放以后,许多年轻人来到江门旅游,也有一些博主邀请拍摄宣传片,没想到有那么多年轻人对葵艺感兴趣,当地的学校老师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让更多让人了解到葵艺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采访民国1917主理人 高美琦供图
日月共明,城乡同光下午,实践团来到三十三里墟街,在街上,随处可见游客手中的各式葵扇,
手艺人卖着精美的葵扇,相对于大部分热门旅游城市特产令人咂舌的价格,葵扇则是十分亲民的价格,葵扇不仅能高挂在博物馆中,任人欣赏,也能穿梭于大街小巷中,把玩在游客手中,在街边,随机采访了一位卖葵扇的摊主奶奶,得知奶奶的手艺已经是第三代了,卖葵扇也有六七十年了,一直传承着这门手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摊主 高美琦供图
传千古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古老的种子,他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文化传承不会因为时代而间歇,中华文化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从葵艺师傅身上,团队成员们看到了,择一事,做一生,成一我的坚守与执着,葵艺的制作让成员们明白到,只有将匠心灌注其中,才能将普通的工艺品升华为艺术之作,让每一次制作都能记录下心灵的跳动,正是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专注与坚守,才使得非遗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烛照古今,华章千载,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