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堂,活色生香
在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一隅,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绽放出绚烂的火花。2024年7月23日至26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遇见小分队”在共青团象山县委的支持下,深入探索并实践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一幅幅生动的非遗文化画卷展现在了师生们的眼前。
布上生花,匠心独运
“布上生花,匠心独运”,这是扎染艺术给予“遇见小分队”成员们的第一印象。7.23日,在非遗传承人陈燕净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成员们亲手体验了草木染的神奇魅力。从扎图、浸泡到染色、拆洗,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当一幅幅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扎染作品展现在眼前时,成员们无不惊叹于这项古老技艺的精湛与美丽。这种亲身体验让成员们对扎染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生了将这一技艺引入课堂的念头。
7月24日上午,扎染课程在高塘学校如期举行。朱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原理,激发了学生们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后,学生们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动手实践。他们用皮筋、夹子、弹珠等工具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你的爱心可真好看”,“我的笑脸更好看”孩子们激动地说道。最后,学生们再将染料涂抹在布料上。随着颜料的渗透与扩散,一幅幅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扎染作品逐渐呈现在大家眼前。
“今天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满足。我以前觉得扎染很难,没想到我也可以做出那么好看的扎染作品,真的很有成就感!”冯家栋同学兴奋地表示。授课老师朱老师也对此次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深入研究扎染技艺,不断改进课堂设计,力求让这节课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鱼跃灯辉,传承光影
在体验扎染艺术的同时,“遇见小分队”还深入了解了鱼灯制作的技艺。省级非遗项目鱼类故事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建东先生及鱼灯制作非遗传承人周老师为成员们带来了精彩的讲解和现场演示。
“鱼灯不仅是我们象山海洋文化的象征,更是世代渔民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周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鱼灯文化的深情厚谊。她通过详细介绍鱼灯的结构和制作过程,让小分队成员们对这门古老技艺有了更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在亲身体验非遗鱼灯制作之后,小分队成员们毅然决定也将这一技艺带入课堂。7月24日上午,鱼灯制作课程在高塘学校举行。黄老师首先以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们描绘了鱼灯的历史渊源与独特魅力,激发了大家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浓厚兴趣。随后,余老师详细讲解了鱼灯的结构与制作流程,并亲自示范。
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们分组合作,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鱼灯。他们或低头沉思,或热烈讨论,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当一盏盏精美的鱼灯在学生们手中诞生时,那份成就感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满足。”冯静同学激动地表示,“以前我总觉得鱼灯制作很复杂,没想到自己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作品。这种亲手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感觉真的太棒了!”她的感受,正是每一位参与活动学生的共同心声。
鱼跃纸上,拓艺传承
7月25日,“遇见小分队”在高塘学校继续深化非遗文化的教学活动,开展了“鱼跃纸上,拓艺传承——让非遗鱼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课程。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团队责任感的直接体现,更是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
“我内心涌动的不仅是震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师范生,我深知肩上扛着的是让本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担。”小分队队长邵雨嫣在活动前道出了她的心声。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非遗文化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或是视频中遥远的画面,而是能够让学生触手可及、亲身感受的活生生的文化体验。
在课堂上,小分队成员们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们了解鱼拓技艺的历史渊源与独特魅力。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同学们用铅笔或细笔在KT版上勾勒出鱼的轮廓和细节,每一条线条、每一个弧度都力求精准。上完色后,学生们将纸轻轻覆盖在KT版上,轻轻拍打纸张背面,使颜料均匀转印到纸上。随着纸张的缓缓揭开,一幅幅精美的鱼拓作品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