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学子三下乡:暑期实践到赣北 探寻乡村振兴路
常州工学院学子探索江西九江白莲产业振兴之路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成果,8月9日,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以青春之力,扬时代之风”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以“访、学、研”形式深入探寻当地白莲产业发展成果,了解何氏姐弟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在德安县邹桥乡石门村,实践团队与当地政府和村支部积极联络,深入农田和企业,参观了当地“白莲”产业链,从花到果到品,对这一富民产业有了直观认识。
实践团队成员走进白莲种植基地,种植负责人王金莲为成员们耐心讲解种植及养护方面的相关知识。成员们时而低声交流,时而直接提问,认真学习。在村民们的指导下,团队成员撸起袖子走上田埂,帮助石门村的农民们查看田间白莲的生长情况。锄头、铁锹、镰刀……农具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后来在成员们的手中变得越来越娴熟,四十多度的气温依旧抵挡不住成员们的步伐。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田间穿梭,身体力行展示着“脚下沾泥,心中有光”这一箴言。
实践团队成员走进白莲产业园加工车间。从莲花到莲蓬再到荷叶,每一处都是宝,这些农作物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形成各类产品。除了百姓熟知的产品外,荷叶茶、莲心茶、莲子酒等产品也在近几年问世,不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在参观中,团队成员感受到自动化机器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便捷。
经了解,石门村现常住人口数量不超过100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十人,脱离机械辅助,农务很难展开,尤其在播种和丰收忙季,人手明显不够。对此,党和政府给予企业各项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引进大型播种收割机、施肥无人机等科技产品,帮助农业产业提升生产效率,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如今村民老龄化问题严峻,乡村振兴难度大,在家的大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孩子,以后如果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回乡支持建设,那么农田都会变成荒地,不说新开发别的产品,连粮食供给都会越来越困难。”企业负责人何翔龙感慨地说。
面对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这一问题,姐姐何锐凤放弃自己在城市的工作,与弟弟何翔龙一起回乡帮助父母创办企业。她说:“我和弟弟是土生土长的石门人,对于这里的每一亩农田,没有人比我们更熟悉。目前我们设想运用互联网来打造品牌,将销售范围扩大,对于以后的路,希望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和我们一起慢慢摸索。”
据悉,石门村博河源白莲产业园占地800余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居民就业,每年产值均较为可观,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在不断努力下,“银莲”这一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已经远销海外。不过,今年受前期大量雨水和现今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影响,白莲生长均缓于往年。何翔龙指出:在每年灾情高发时段,企业和有关部门前期就会做好预防,中期对防灾减灾不懈怠,后期积极做好全方位的挽救措施,尽全力减少农产品损失。
团队成员观看灾情时的视频,感受到天灾对于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随后迅速整理有关资料,依托专业知识拍摄关于旱涝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微纪录片,以小见大,以此加大农业发展的宣传力度。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白莲产业从生产到销售带动村民致富的全过程,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措施,也了解到青年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到农村一线实践调研,观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更加明白广大青年学子肩负的强国发展予以的责任使命。我们应当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技能,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担当强国复兴重任。
作者:戴奕雯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访曹县古韵,品味汉服风华
- 华夏霓裳曹县出,古风今韵两相扶。为了深入感受汉服文化的魅力,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了解曹县电商产业法治建设新业态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