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下,一项项古老技艺如同被时光雕琢的瑰宝,重新焕发出璀璨光芒。2024年7月20日,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浙江省内硕果仅存的手工晒盐圣地——花岙盐场,这里不仅承载着千年的盐业历史,更是非遗晒盐技艺的活态传承地。
“这卤水真咸啊,让人深刻感受到手艺人如何将这自然的馈赠,一步步转化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盐。”宁波大学的学生葛婧怡,在亲身体验打盐花与推盐的过程中,轻轻蘸取一滴卤水,尝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她的这句话,仿佛是对古法晒盐技艺最质朴而深刻的解读,也拉开了小分队此次探访的序幕。
花岙盐场,这片被阳光亲吻的古老土地,见证了八级滩晒盐技艺的繁复精妙与世代盐农的智慧与汗水。从浩瀚海水的温柔引入,到蒸发浓缩成卤的奇妙过程,再到精心调卤与最终盐粒的璀璨结晶,每一步都凝聚着盐农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技艺的坚守。小分队成员们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制盐工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图为成员体验打盐花。应奕姗 供图
然而,非遗晒盐技艺的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在炎炎烈日下,一位盐农的无奈感叹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这么热的天,人晒得受不了,谁愿意来干活呢?这里的非遗晒盐技艺能不能传承下去,真是难说啊。”这番话,道出了非遗技艺在当代传承面临的严峻现实。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自2008年象山晒盐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旨在通过资金扶持、技艺培训、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为非遗晒盐技艺的传承保驾护航。2017年,花岙盐场更是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标志着这一古老技艺正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传承之困,花岙盐场及其管理者并未退缩,而是积极寻求创新之路。胡场长表示:“我们不仅要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更要通过创新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在胡场长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花岙盐场深入挖掘古法晒盐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创意产业相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多元化服务项目,如研学教育、休闲娱乐、生态体验等,打造了一条贯通古今、寓教于乐的文旅新线路。

图为采访盐农。黄楚予 供图
在探访过程中,小分队成员们不仅见证了非遗晒盐技艺的生动实践,还亲身体验了盐场创新发展的成果。他们遇到了前来盐场研学的亲子团,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他们的学习体验:“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亮晶晶的盐堆,像一座座小小的雪山。我学会了盐是怎么从海水里变出来的,还尝了一点点盐,虽然有点咸,但晒盐真的好有趣啊!”

图为蘸取的盐。应奕姗 供图
此次探访,对于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的成员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晒盐技艺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思考。他们深刻认识到,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夕阳西下,小分队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离开了花岙盐场。但他们知道,这次探访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责任要担。他们将以青春之名,继续探索、传承、创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