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消逝的乡音”:南通方言传承实践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4-08-12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文化传承,政策先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文化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保护和传承地方方言已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南通方言,作为南通地区独特的语言资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智慧,是南通地域文化的鲜明象征和南通人民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普通话的广泛普及之下,南通方言的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一代对方言的熟悉程度日渐降低,方言的使用场景也不断萎缩,其传承与发展形势愈发严峻。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强南通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本团队由一群热爱地方文化,关心方言传承的大学生组成,决意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消逝的乡音”项目,旨在通过创新形式推动南通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实践形式涵盖了校园调查、数据收集和采访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南通方言的现状和传承困境。
       活动开始前,团队成员便开始制定周密计划并确定实践时间与地点,于6月6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起点,自七月初探寻方言传承之旅延伸至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栖凤社区居民委员会,南通市崇川区大有境 CBD,以及的南通市海门市长江印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践对象更是涵盖了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在校大学生、普通市民、南通方言使用者、童子戏从业者和爱好者,以及广大的网络用户和文化研究机构等,其中,团队成员尤其将目光聚焦于年轻一代和方言传承人。
在活动前期,本团队完成了队员招募、活动方案与人员安排、宣传推广、物质准备和培训等工作。6月6日下午,本团队于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校内一食堂门口与操场进行了调查试行和数据收集,开展了方言与文创的摆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拍摄员全程抓拍,记录下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精彩瞬间。同时,负责人邀请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同学们对方言的看法和感受。数据收集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团队制作了关于南通方言的问卷调查,并广泛邀请在校大学生填写,旨在了解现今大学生对于方言的认知和态度。通过对大量问卷的分析获取有关大学生对方言认知的宝贵数据,为后续的研究和活动调整提供有力依据。7月7日,在南通市崇川区大有境 CBD,团队成员们精心制作海报进行白天的宣传后,于下午开始进行文创产品的贩卖与答题赠送游戏环节。在交易过程中,积极向路人宣传南通方言的相关知识和文化价值。拍摄员全程抓拍,随机邀请路人进行采访并拍摄,记录下了市民们对方言传承的支持和热情。7月8日,团队成员们将目光投向了童子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作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地方传统戏剧,深入实地考察童子戏,观赏其精彩表演,向传承者学习,亲身感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为南通方言的传承积累了更多的素材和经验。
       采访活动贯穿始终。无论是在校园还是社会,团队成员们随机采访学生或南通本地人,尤其是那些精通方言的老人和更习惯使用普通话的新一代年轻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不同年龄段对方言传承的态度和期望,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方言传承的宝贵建议和故事。于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团队成员们共同努力,对问卷调查的内容和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收集和整合。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撰写了详实的实践报告,为南通方言的传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本次“消逝的乡音”南通方言传承实践活动仍是进行时,在时代的洪流中,地方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本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号召,为守护南通方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挺身而出,用青春的热情和智慧,谱写着南通方言传承的新篇章。此次“消逝的乡音”项目的开展,展现了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不仅为南通方言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作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逐音未来队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推普入藏乡,绘乡村新画卷:中国海洋大学“语你同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推普实践活动
  • 《塔大红星闪闪实践团:红色教育点亮北苑社区》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