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玉溪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七彩童趣”志愿服务团,于7月18日,深入普洱市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与调研活动。
团队成员在“宾弄赛嗨”民族团结标志前合影
此次“三下乡”志愿服务,以“
边境之门·七彩童趣——国门文化教育”为主题,结合“
2+4+6+7”实践模式,
旨在以生动的实践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树立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积极响应国家对边境乡村教育的深切关怀,增强孩子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本次志愿活动旨在深化民族团结的纽带,加强与边境地区民族群众的交流,共同呵护民族一家亲的血脉联系,为乡村振兴创造新的文化环境、激发高质量的生产活力,为西南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新篇章。上午,团队一行20人在教师教育学院景艳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永德老师的带领下,抵达目的地。团队成员跟随着讲解员,来到了景信乡民族大团结纪实馆,馆前和馆内的石榴籽标志吸引着每个人的眼球,如同生动的寓言,蕴含着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哲理。而“宾弄赛嗨”是孟连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典范,现今这种机制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等方面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团队成员跟随着讲解员参观景信乡民族大团结纪实馆
随后,团队专心投入到精心策划的实践活动之中。依托专业优势,志愿者们为乡村的孩子们量身打造了科学探索、艺术启蒙、心理健康等多维度的课程体系,旨在拓宽乡村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团队还特别设计了国门文化教育模块,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问答,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边防知识、国防教育和民族历史,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上,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与志愿者们温暖的笑容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面。而课堂之外,民族舞蹈的旋律在乡间回荡,虽然在专业知识上志愿者是小朋友们的“小老师”,但是在民族舞蹈方面,小朋友们就是志愿者的“小老师”。
通过艺术、美育、体育的结合,以及德育、智育的充分浸润,本次实践活动充分将“德、智、体、美、劳”育人核心融合在各项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做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三全育人目标,让暑期“三下乡”在教育的路上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对玉溪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而言,专业优势与实践活动特点亦有所体现与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要让育人无论在高校还是乡村小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为玉溪师范学院全体干部师生无止境、不停歇的追求,成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全力以赴把育人的事业做到极致,从而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此外,“七彩童趣”团队还深入当地街道,与村民亲切交流。通过访谈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教育观念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浓烈的爱国情怀。认真倾听村民们口中的每一个故事,用真诚换真诚。通过此次乡村走访与筑梦活动,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紧迫性,看到优秀师资在乡村青少年成长期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各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一家亲的重要性,明白了每一个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性,在场的大同学、小朋友们无一不被感动了,留下了团结有爱的泪水,播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以“七彩童趣”暑期“三下乡”为实际行动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志愿者采访景信乡当地村民
活动的最后,成员们与当地小朋友共同朗诵满怀祖国感情与未来希望的爱国诗歌——《如果信仰有颜色》。“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从小朋友稚气童声般的“颜色”,到领诵员铿锵有力的“信仰”,再到集体意志高昂的“中国红”,每个人的眼神里、声音里都都流淌着对祖国最真挚的爱,每一次朗诵都是对生长在这个美好时代的赞叹!随着黄昏日落,在小朋友挥舞的双手和欢声笑语中团队也结束了紧张而充实的实践活动。

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合诵爱国诗歌《如果信仰有颜色》
通过本次“七彩童趣”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玉溪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不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我,加深了对边境国情民情的理解,深刻体会到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所以,我们深刻明白: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不仅生长在这个美好时代,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用知识的光芒去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用志愿行动的闪耀去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把青春燃烧在乡野,用燃烧的光芒筑造乡村青少年的时代梦,“大手拉小手”,一起谱写与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