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围绕党中央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的要求。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形式,充分感受家乡变化,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此背景下,安徽中医药大学校方大力倡导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于是在学校的倡导、詹中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组成了三下乡小队,来到安徽省界首市新马集镇老王宅村开展志愿服务,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专题。
在为期五天的调研考察和志愿活动中,团队成员进行了小团体分工,围绕社区学校、社区医院和村落社区进行了多地点、多时段、多批次调研。在调研的同时进行着中医药文化、养生观念、防诈骗等宣传工作,并在学校根据自身所学教授当地中小学生太极拳、五禽戏以及其他教授课程等。怀着“多走走,多看看,多实践”的想法,团队成员在五天时间内累计走访居民70多户,在当地学校教学或辅助教学20节课,在社区医院累计志愿服务40小时。在这途中,见到了许多从前只出现在课本上的物品,听到了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感谢,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工作实施前后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
社区新貌:乡土振兴下的和谐共生
团队成员们走访调研的第一户是独居的范爷爷,在去宣传防诈骗时,范爷爷表现得有些奇怪,说你们这些小同志做什么呀?走访人员在道出来意后爷爷立马表示支持,在走访人员的讲解后,爷爷说道,他儿子也跟他说过要防范诈骗,但只是口头上说说要注意,并未像这样把一些常见的诈骗类型和应对方法一一讲述,理解起来十分容易,范爷爷甚至当场给他儿子打电话,“批评”他讲的让人糊里糊涂的,不如这几位小同志讲的明白,团队几人当时都笑成一片,爷爷的儿子也笑哈哈地说是他考虑不周了。事后走访人员还应卫生院提倡给老人家做了血压检查,范爷爷的身体状态十分良好!真的是一位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老人!
后来团队成员在社区里走访调研的事情就传开了,范爷爷甚至主动跟村里的其它人们讲解防范诈骗的要领,为接下来的几天的宣传工作大大减轻了难度!团队成员很快就完成了对全村70多户的走访调研,后面还参与到了社区的安全教育以及法律意识普及的工作当中。在和当地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理解了对于一些危险行径进行预防的原因,比如收完农作物后不能图方便直接点燃麦秸秆,夏天天气干燥且风向变化多变,很容易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而团队成员们也在走访中了解到了这些老一辈人对于新中国巨大变化的直观感受,村里老人和我们说,当地方言里由“洋火”、“洋蛋”、“洋车”等称呼。这些称呼的由来全都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他们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从来没见过的物品,下意识就觉得这是个“洋玩意儿”。而现在,他们在最近二十年感受到了过去五十年都没有的震撼,不由得感慨国家发展的迅速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后还重视着精神层面的发展,关注着老年人们的生活状况,社区内时不时会有些文艺表演,去年还给“唱大戏”了。
图为团队队员与范爷爷交流。通讯员 王越 摄
教育振兴:乡村学校的希望之路
还有学校里可爱的孩子们,在给他们上中医药课的时候,当团队成员提问说“你们谁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中医、中医的知识嘛?”他们都很积极并且十分聪明地讲述着日常生活中一些食物也能作为中药材,还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跟中医药有关的谚语。在上书法课、实验课、以及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并且都很认真地对待学习。团队成员起初误以为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于校长纠正说现在国家很重视农村的教学质量,他们学校的实验团队在今年市里的实验比赛中还得了一等奖嘞。
期间有一位毕业于此的纪同学回母校拜访老师,聊天中得知他在体育训练中出现伤病,未能参加今年的体育考试。懊悔今年不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在纠结是否要复读,但又担心身体的恢复情况,内心十分的痛苦和迷茫。团队成员劝导他听医生的医嘱,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但不管怎样都不要沉沦于一时的落魄,调整好状态迎接未来,在人生的这场长跑中继续努力。
后来在调研中发现学校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扶持工作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还减轻了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成本,减轻了父母的压力。于校长说,他们近几年每年的升学率都在升高,今年有个往年的毕业生高考考到了安徽师范大学,前几天还回来报喜了。
图为王越在宣传中医药文化。通讯员 李风光 摄
健康中国:卫生院里的乡村振兴力量
以及村卫生院的王医生,在志愿服务之暇与王医生聊天,在他得知团队成员都是中医药大学的在读学生后,兴奋地讲到他也正在学习中医方面的知识,还展示了他最近在看的针灸方面的书籍。王医生与队伍中几位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着中医的一些知识,还互相展示自己所学的推拿手法,几位成员表示跟着王医生确实学习到了很多,主要是结合着王医生的实践经验,了解到了一些从前没注意到的方面。
王医生得知团队成员想了解一些乡村发展方面的变化,便开始兴冲冲地介绍着。在他最开始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到过专业的医学院接受系统的学习,那时候乡村里的医生十分稀少,想学习医术要找个当地有名的老医生教你,还要磕头拜师傅,给你立名。十里八乡有那么一两个医生大家就都争相照着他去看病,医疗资源远远不够,甚至连个专门的门诊都没有。王医生回忆说他年轻时都是骑个摩托车、跨个医疗箱到别人家里去给人看病,后来条件好了些在自己家里开了个小诊所,直到几年前政府约谈了镇上的几个医生给予编制在卫生院打卡上班。自此村里才算有了第一所正式的医院。
在团队成员轮流在卫生院值班的过程中,发现来到卫生院就诊的村民们并不多,在志愿的最后一天向王医生表述了这个疑惑,他说你们前几天不是还帮着义诊嘛,村里一般都是中老年人留在村里,因此卫生院会定期免费给大家进行身体检查,对于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骨质问题一般都会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绝不会把问题给拖到后期无可挽回的地步!在谈及乡村振兴在医疗上的体现,王医生笑着说“还需要我回答你们吗?你们现在见到的一切都是政府努力之下的成果!”是的,再多的政策也只是表面,唯有政策之下的实践才是看见的、摸得着的改善。
图为王俊杰在展示康复按摩手法。通讯员 张文慧 摄
经过了这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由衷地感觉到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次下乡活动,受益非浅。这虽说是团队成员们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但都认为将会对以后的学习起到重大作用,坚信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要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希望同龄人们珍惜青春,用无限的青春创造无限的美丽。“通过做事和与周围的人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知道怎样去提高”“如果想做就用心地做好,我相信只要用心了你便有收获!”这是团成成员们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感悟得到的。在支赴共青城实践服务队里虽然很辛苦,但是既然选择来这里就应当克服一切困难,这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在将来的竞争中更能适应社会的能力。此次三下乡队伍有1位老师,十三名学生。大家既明确分工,又必须紧密协作,每一个人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每位同学都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切身体会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参加三下乡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这个团队非常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在这几天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东西。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五天如白驹过隙般划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说起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空有书本知识,到基层锻炼的机会是非常少的,但是基层的确可以锻炼人,能将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现。基层是苦,条件是差,可谁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况且基层是那么需要那些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去贡献力量。这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团队成员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去实践和谐社会宣讲。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关心之深刻、指导之专业、教导之耐心,理解了学校倡导此类活动的用心。亲身经历并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变化之大,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下完成了全面脱贫,在医疗、教育、卫生、精神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也让同学们更加坚定了学有所成后听从党的指导,投身到乡村发展的事业中!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了提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才干,冶炼了情操,加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就业、创业的激情,认识了自我,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同学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暑期实践已告一段落,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团队成员们会汲取暑期实践的经验,锻炼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尽管前面有鲜花,也有荆棘,但必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王越)
图为团队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合照。社区工作人员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