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儿科学院与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党建联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赴内蒙古乌海市,联合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党建联学。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宿静、院长白宏,儿科学院党委书记法晓艳、副书记王海涛、副院长唐维兵,马克思主义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博士专家团、本科生党支部党员参加本次活动。

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内合影,郑训迪摄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走进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沉浸式感受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祖国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1965年4月开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义无反顾奔赴这里。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先生产,后生活,克服种种困难,在地方军工发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不畏艰难、踔厉奋发的精神触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参观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郑训迪摄
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团队前往原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参观了主人广场、第五车间等。在这里,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和板报,将团队成员带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在19世纪60、70年代,这里是一座庞大的军工厂,无数前辈在这里挥洒汗水,为我国的军工产业和国防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也开始了军用向民用的转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夺得冠军,他使用的气手枪正是由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生产的。这一转型,显现出我国军工产业的坚韧与创新。

参观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郑训迪摄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乌海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参观学习。这里共有两排四十孔窑洞,就1949年以来乌海地区党的发展史以及部分老物件进行集中展示。走进窑洞,仿佛可以真切感受到那段厚重的历史。1953年3月,乌海地区成立了第一个联合党支部,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带领当地居民开展生产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乌海地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时至今日,已然成为人们口中的“黄河明珠”。

乌海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内宿静书记讲述党的故事,郑训迪摄
了解完乌海地区的发展史,团队成员来到满巴拉僧庙,了解当地的蒙医文化。"满巴拉僧"是藏语,意为"医方明经院"或"医明学院"。这里的僧人先学经书,后学蒙医,据称,这里曾研究出几十种蒙药秘方,是以蒙医药研究为主要特征的藏传佛教圣地,走出了许多蒙医大家。在庙内,成员们参观了蒙医药博物馆,了解了蒙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蒙医和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体会经医双修的艰辛。

参观满巴拉僧庙,了解当地的蒙医文化,郑训迪摄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乌海市妇幼保健院,与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党支部开展“6+N”党建联学。全体党员学习第一议题、齐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党章党规、交流学习心得并确定义诊方案,坚定身为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党支部与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学,郑训迪摄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本次共建联学丰富了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将理论学习与实地研学相结合,党员们不仅学习了先辈们的奋斗史,也领略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牢固树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儿科学院将与乌海市妇幼保健院深入合作,将共建联学的成果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有效行动。
文字:刘壮壮 吴优
图片:郑训迪
审核:法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