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豆惠民生实践团聚焦三牛自奋蹄 一路奋“豆”惠民生
为了进一步调研皖西北地区大豆种植情况,探究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对当地大豆产业发展的贡献,安徽农业大学豆惠民生暑假社会实践团前往位于阜阳市的临泉县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综合试验站是安徽农业大学服务于皖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是构建临泉县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载体,由安徽农业大学与临泉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包括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的新品种培育和基础研究。
学习大豆杂交技术 了解大豆地域特征
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田,南京农业大学的刘方东老师为实践团成员成员讲解大豆的有关知识。在田间,刘方东老师教授了包括去雄、授粉的大豆杂交技术。教学中,刘方东老师告诉大家:“做大豆杂交,授粉的成功率非常低,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实践团成员认识到了杂交育种工作的艰难,同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新农本领。
接着,实践团成员跟随刘方东老师的脚步,倾听,观察,感受,认识了不同地域大豆品种的生长特征,并概括性得出大豆的生长规律。刘方东老师的悉心指导极大程度夯实了实践团成员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实践团成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在实践团成员的心中埋下一颗期冀长成参天大树,为后世庇荫培育优良杂交大豆的种子。
参观农业科技园区 调研园区产业特色
为调研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对当地产业发展的贡献,实践团成员在试验站驻站老师罗志文的带领下参观了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在罗志文老师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了试验站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科技园区,建立产业联盟等。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安徽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园区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地带动了安徽地方相关产业繁荣发展,并现持续为乡村振兴添柴加薪。通过参观农业科技园区,实践团成员进一步感受到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加深了成员对科研工作意义的理解,提高了成员的科学和文化素养。
走访家庭大豆作坊 了解大豆产业现状
只有深入了解并解决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实际问题,才能大力推动地方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团队走访临泉县杨桥镇知名豆制品作坊,并跟随作坊主人周敏学习千张的传统制作工艺——磨浆,烧煮,压制,切割,最后是晾晒。
临泉当地豆制品价格不高,利润较低,千张每斤价格仅有5元。同时,由于近期皖北天气炎热干旱,当地豆制品销售困难,营收情况不容乐观。了解到大豆作坊营收情况后,实践团成员深刻地认识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并非易事,仍需科研人员和大豆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大豆产业的创新协调发展。
协助老师田间取样 全面落实三牛精神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杨阳副研究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在科技园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试验田间进行采样。豆惠民生实践团调研大豆与玉米生长种植状况的同时,在实践中“自讨苦吃”,体会科研艰辛,俯首甘为“老黄牛”,刻苦创新“拓荒牛”,全心为民“孺子牛”。
农安天下安,学农安天下。暑期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对临泉从陌生到熟悉,对大豆产业的了解也逐渐深入。团队成员们会始终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正如英国政治家丘吉尔所说:“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唯有辛劳泪水和血汗。”将理论积累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奋豆者”继续前行。
作者:邵德帅 吴华佶 尹春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织梦南通家纺城,网聚未来新动能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弘扬红色纺织精神,赋能乡村振兴新形态”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深入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家纺城及中国叠石桥
-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