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筑梦合水新乡村,产业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
——华南师范大学沁夏服务队开展先进人物访谈工作
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号召,华南师范大学沁夏风“茂”实践团通过访谈挖掘合水当地乡贤、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先锋榜样故事和典型工作事例,撰写
“合水人物故事集”,以深描合水人物群像、树立标榜作用,激发千百合水人民、乡村各方角色为家乡共富振兴贡献力量。
7月20日,沁夏风“茂”实践团一行对
信宜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水怡吉豆沙月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杨氏兄弟进行访谈,旨在了解怡吉豆沙月饼的历史来源、技艺迭新和申遗历程。
图1 沁夏服务队队员与杨师傅展开深入交流(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杨氏兄弟的月饼制作技艺,源于他们的童年记忆。家中经营的月饼作坊,常常飘散着豆沙月饼的浓郁香气。那时的他们,虽是幼童,却总爱围在父母身边,看着大人们做月饼的身影,偶尔还爱调皮捣乱。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为他们日后成为月饼制作技艺传承人埋下了种子。
图2 1981年拍摄的杨家人制作月饼照片(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随着年岁的增长,杨氏兄弟逐渐接过了家族的接力棒,承担起传承月饼制作技艺的重任。在
政府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他们萌生了将祖传月饼制作工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念头。通过与合水镇文化站站长的多次沟通,他们最终成功申遗,使这项技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保护。
在过去,豆沙月饼的制作全靠纯手工,过程繁琐且辛苦。杨师傅回忆道:“以前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煮豆熬豆,要有人一直守在灶炉前炒豆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杨氏兄弟开始尝试引入机械化生产。如今,月饼的成型与包馅早已被搬上了自动化生产线,炒豆沙也从大铁锅变成了电炒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图3 用传统灶炉煮豆熬豆(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图4 新建的怡吉月饼生产线(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面对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品牌,杨氏兄弟并未退缩。他们深知,要想让合水豆沙月饼走得更远,就必须不断创新和改进。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他们带领团队不断研发新口味、新包装,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5 怡吉月饼的精美包装袋(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图6 怡吉月饼制作现场(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图7 杨师傅教授实践团成员月饼制作工艺(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谈及未来,杨师傅充满信心。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月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过这份责任,将这份传统美味继续发扬光大。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份
家族的责任和荣耀,更是一种对
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杨氏兄弟的故事,是关于
匠心、传承与希望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守护着这份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合水豆沙月饼将在他们的带领下,继续绽放光彩,成为更多人心中的美好记忆。
图8 沁夏服务队与杨氏兄弟在怡吉饼厂前合影(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杨玮敏)
铁血铸军魂,翰墨书人生
7月22日,沁夏风“茂”实践团一行探访了
合水中学退休教师叶戈,叶老师对沁夏服务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不仅分享了他最爱的书法作品,还亲切地招呼队员们品尝龙眼。
图9 叶戈老师对沁夏服务队的到来表示欢迎(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在访谈中,叶老师分享了自己早年的经历。1979年2月,举国上下春节团圆之时,叶戈与他的战友们毅然奔赴前线参加
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的艰辛使他收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和宝贵的人生经验。回到合水镇后,他通过自学和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教学水平,最终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在教学方面,叶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心得。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兴趣,贯彻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理念。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叶老师特别强调了备课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除了教学工作外,叶老师分享了他如何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兴趣。叶老师非常热爱书法艺术。他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教授学生,并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图10 叶戈家庭获全国“书香之家”荣誉(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图11 叶戈老师与沁夏服务队深入交流(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在访谈的结尾,叶戈老师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他鼓励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叶戈老师认为,尽管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通过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中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坚定理想信念,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建设国家,报效祖国,谱写青春篇章。
图12 叶戈老师、合水中学黄主任与队员在“书香之家”前合影(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油茶花开兴,绿满乡村旺
合水镇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在乡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水镇种植了超6000亩油茶林,并投入乡村振兴资金建立油茶加工厂,将油茶产业发展成当地的支柱产业,沁夏风“茂”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合水镇油茶产业带头人张禄业。
张禄业,出生于1985年,合水本地人。自2009年大学毕业以来,他一直投身于农业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农技推广经验。2015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张禄业敏锐地抓住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机遇,毅然投身于这一朝阳产业,成为当地油茶产业的领军人物。
图13 张禄业先生接受访谈(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范霈诚)
“油茶产业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的产业,从种植到产出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张禄业回忆起油茶产业的初期发展,感慨万分。他介绍道,由于油茶生长周期长,且受台风、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油茶产业一度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张禄业并没有被困难击倒,他凭借着自己对农业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油茶产业的坚定信心,带领当地农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油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能力。自2015年起,张禄业开始系统地学习油茶种植技术,到湖南、广西等地考察并寻求油茶种植经验,带领农户一起实践、共同进步。此外,张禄业深知市场考察的重要性,他亲自带领团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深入了解油茶市场的需求和前景,让合水镇油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14 张禄业与沁夏服务队队员进行座谈(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范霈诚)
在张禄业的带领下,合水镇的油茶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油茶不仅成为了当地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还带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油茶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油茶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张禄业以其卓越的技术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定的产业信念,成为当地油茶产业的带头人。他的事迹不仅激励了当地农户投身于油茶产业的发展中,更展现出了新时代农业人的风采。在张禄业等“新农人”的带领下,合水镇油茶产业正向种植10000亩规模目标进发,合水油茶加工厂也即将建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将使油茶产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图15 张禄业与沁夏服务队合影留念(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范霈诚) 匠心铸黑榄,产业兴家乡
信宜黑榄种植历史悠久,其中合水等镇更是种植大镇。近年来,随着榄雕产业的兴起,黑榄加工成为村民群众家门口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7月17日,沁夏服务队参观了鸿泰榄核工艺制品厂,并拜访了榄雕工艺传承人黄宏,了解黑榄产业链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图16 黄宏师傅向沁夏服务队队员介绍(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据黄宏介绍,南粤地区自古就是黑榄的重要产地,在榄雕产业中长期处于最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入行伊始,黄宏也只是作为众多原料供应商中的一员,为北方的客商收集榄核,赚取微薄的利润。在积累到足够客源后,黄宏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将经营范围从原料销售拓展到工艺制作,把原材料深度加工成榄雕工艺品后再进行销售。黑橄榄生果收购价每千克16元左右,而经加工后直径2.8毫米的橄榄核,售价可达4000元。
图17 未加工的黑榄原材料(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黑榄加工产业的丰厚利润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带来了不小的行业竞争。黄宏的工作坊通过自主研发加工机器、规范市场经销秩序、开辟线上销售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提升自身竞争力,逐渐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现在,其工作坊共有5间分厂,榄核日加工达十几万粒,做成饰品畅销北京、江苏等地。
“能够造就这么多人就业,我也心满意足了。”黄宏的工作坊不仅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更是允许附近的居民将“串珠仔”等手工活带回家里完成,提供了“家门里”的就业岗位。
图18 沁夏服务队队员欣赏榄雕饰品(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榄树长青,一如往常荫蔽着树下的祖屋,与改革开放同岁的黄宏却已年过不惑。乡村手艺人们坚持“勤劳创新致富”的原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南粤大地、在信宜合水的生动体现。在“百千万工程”的谋篇布局下,改革开放的春风将继续吹拂在南粤大地,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广东徐徐展开。
图19 黄宏祖屋后的橄榄树(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种植“新蔬菜”,开辟“试验田”
走进菜地,个大饱满的丝瓜、茄子、苦瓜正被果农们采摘下,送进蔬菜集散中心。冷库里,工人们正忙着将瓜果分类放置,上车装货。随后,这些新鲜的瓜果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运往大湾区,成为香港和珠三角居民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而这里,就是合水镇横水村新建的农产品集散展销中心、乡村振兴车间和农业合作社。
返乡创业新农人杨佐沐热情招呼着沁夏服务队的队员们,不仅倒上了热茶,还请队员们品尝新鲜采摘的黄瓜。黄瓜咬起来清脆可口,自带一丝清甜。“这就是供港品质,吃起来是不是水灵灵的?”杨佐沐的打趣让拘谨的气氛一下就变得轻松起来。
图20 沁夏服务队队员品尝基地黄瓜,与杨佐沐交谈(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王一凡)
本以为杨佐沐也是个地道的农民,不曾想随和质朴的他,竟已在珠三角从事供港蔬菜行业十余年,并有着自己的蔬菜公司和档口。约四五年前,早已事业有成的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在合水镇建立高品质蔬菜基地。经过漫长的土地整合、政策审批和场地建设,2023年,投资上百万的蔬菜基地在合水镇横水村正式运营。
图21 杨佐沐接受实践团访谈(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天灾是不可控的,如果没有天灾的话,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能更胜一筹。”身为农民,杨佐沐深知自然灾害对农业收成的危害;但作为新农人,他也懂得利用新技术增收创效。200亩的蔬菜基地,为节省人工成本,全面覆盖了喷灌滴灌设施;通过轮作黄瓜、茄子、荷兰豆、西兰花等多种作物,判断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未来还会建起大棚,让蔬菜的生长“风雨无阻”。
图22 个大饱满的茄子正被分装(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蔬菜基地的建立,离不开驻合水镇帮扶工作队的牵头和横水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和村委帮助杨佐沐完成了土地整合和政策审批,让项目得以迅速落地。吃水不忘挖井人,蔬菜基地建成后,杨佐沐大量招募本地菜农,解决了50岁以上人口的就业困难;并免费为农户提供菜苗和种植技术,将成熟的蔬菜种植经验推广开来。
时值盛夏,正是瓜果飘香时,这片合水镇蔬菜产业的“试验田”也迎来了丰收。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合水镇引才返乡之举,让愿意扎根田野、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新农人杨佐沐逐梦乡野,在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共同绘就乡村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
图23 沁夏服务队与罗书记、村干部、杨老板在蔬菜基地前合影(摄影:华南师范大学 刁语霏)
撰稿|张源莉 李奕蕾 谢华泉 姚碧映 张紫娴 房培松 廖嗣贤
供图|王一凡 刁语霏 杨玮敏 范霈诚
初审|叶紫琪
复审|叶紫琪
终审|廖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