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宜春学院学子探访红色老兵:烽火岁月铸军魂,代代传承照归途

发布时间:2024-08-06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宜春学院学子探访红色老兵:烽火岁月铸军魂,代代传承照归途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近日,宜春学院医学院“红心向党赴芦溪,乡村共振医起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村,在当地村干部王必清的带领下探访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党龄的红色老兵——周国圣。

烽火征途泪满襟,英雄回忆寄深情

      岁月悠悠,如同一曲壮丽的交响乐,回荡着无数英勇灵魂的壮丽旋律。据周国圣爷爷回忆,1979年初春,二月的寒风尚未褪去凛冽,他毅然决然地响应国家的召唤,从福建踏上前往广西前线的征途。那段一个月零四天的时光仿佛被岁月刻刀细细雕琢,每一分每一秒都镌刻着坚韧与不屈。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他们要亲手挖洞用于掩体,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不惧艰险,冲锋陷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提及对越自卫战的死伤情况,周国圣爷爷的眼角泛起了泪花但语气充满自豪,残酷的战争带走了半数以上的队友,但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人心中永恒的敬仰。实践队队员问爷爷当时会害怕吗?爷爷笑笑说到:“怕是有的,但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必须要上,真到上战场的那一刻,我们心中只想着哪怕豁出性命也要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为国家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烽火家书情未了,凯旋荣耀心永燃

      在通讯极不便利的年代,周国圣爷爷每月坚持以八分钱的珍贵资费,维系着对家的单向思念之桥,每一封信都承载着爷爷厚重的情感与无尽的期盼而家人的回应却难以越过重重阻碍抚慰心头无尽的相思。
      战争的硝烟终得散尽,无尽的思念终能消散。周国圣爷爷与战友们,踏着胜利的曙光,荣耀凯旋。那一刻,礼炮轰鸣,不仅是庆祝和平的序曲,更是对这群无畏战士最深切的颂歌。泪水与欢笑交织,每一滴都承载着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歌,也是对英雄归来最真挚的欢迎。
回忆起那辉煌瞬间,周国圣爷爷的眼中依旧闪烁着不灭的光芒,那是岁月无法抹去的光辉印记。他动情地讲述着,归来的日子里,那份激动的心情如同潮水般汹涌,连续多个夜晚,他都难以平息内心的波澜,辗转反侧,未曾真正合上疲惫的双眼。这份激动与荣耀,穿越时空的长廊,依旧鲜活如初,触动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弦,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份超越生死的忠诚与勇气。

代军魂续华章,红色传承照归途

      90多年前,正是他的爷爷周仁榜同志将卢德铭烈士的遗体安置于屋后的茶树下,“我退伍回家,爷爷跟我聊起了这段往事,我心里头那个骄傲啊,还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咱们家,一辈接一辈,都穿上了军装,守着这片地儿,用咱们的脚步和汗水,把那份保家卫国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咱们亲眼看着党带着咱国家走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心里头真是又感慨又骄傲。”
从卢德铭纪念碑出发,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周国圣爷爷希望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历史洪流的接棒人,扛起这份沉甸甸的神圣使命与无上荣光,与历代先驱心脉相连,以忠诚为笔,以奉献为墨,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动人心魄、彰显中国伟大建党精神的宏伟长卷,让这份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戴德英 来源:宜春学院医学院“红心向党赴芦溪,乡村共振医起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社会实践·三下乡 | 多措并举,把稳乡村振兴“方向盘”
  • “如炬晨曦”技艺为始 英语为梁 拓展方终 不负青春不负己
  • 党建理论学习,助力时代发展
  • 党建理论学习,助力时代发展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春向党淬初心,青蓝相济育桃李”实践队于2024年7月15日前往济宁市任城区解放路社区居委会对孩子们开展党
  • 08-0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