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缓解环境问题,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遇见绿水青山,共建碧绿江河”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4日起在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杏花村、常州市金坛区、连云港市灌南县、南通市如皋市丁堰镇、苏州市吴江区江陵街道等地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实践活动,了解学习并进行环保与垃圾分类的实践与宣传。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高楼拔地而起。然而,在这繁华背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垃圾分类作为缓解环境压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一环,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垃圾分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实践组各成员参与到社区、乡村道路的清洁与志愿服务中,对道路、草丛均进行了垃圾清扫。杨瑞琪同学在苏州市吴江区江陵街道一处垃圾中转站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蒋梓慧、吕佳瑶、郭心洁和朱喆同学在常州市金坛区、连云港市灌南县。高邮临洋镇和南通市如皋市丁堰镇等地进行垃圾分类与环保的知识了解与实践。通过活动的开展,小组成员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的重要性,于是制作了环保倡议书,将环保知识、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提上日程,在各地进行垃圾分类与环保的宣传教育。
郭心洁和朱喆同学在扬州市广陵区及高邮临洋镇等地了解到,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该市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分类标准、投放要求、收运体系及奖惩机制。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干垃圾”四分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基础设施方面,各地增设了分类垃圾桶、建设分类收集站、优化收运路线,确保各类垃圾能够得到有效分类、收集和处理。此外,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进行监管,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蒋梓慧、吕佳瑶同学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垃圾分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例如,从工地等地方运输过来的建筑垃圾可能会受阴雨天气的影响,垃圾潮湿,进入到输送带需要进行有效的分类。建筑垃圾存在非法倾倒,私自处理的情况。团队成员杨瑞琪在苏州市吴江区江陵街道一处垃圾中转站参观后了解到,建筑垃圾数量繁多,应从源头上进行缩减。部分工地仅仅重视项目进程,缺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认识。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浪费建筑材料而导致建筑垃圾增多,如果可以,应当对使用剩下的建筑材料进行有效合理的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产出。

图为实践队员在了解垃圾回收处理情况。 杨瑞琪 供图
通过上述调研活动的开展,小组成员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准备了环保倡议书和宣传提纲,分别在常州市金坛区、连云港市灌南县、扬州市高邮市临洋镇和南通市如皋市丁堰镇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图为实践队员在扬州市高邮市临洋镇向小学生宣讲环保知识。蒋梓慧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垃圾清理。 郭心洁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向连云港市灌南县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郭心洁 供图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项政策要求,更是环保理念的传播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培养。本次环保调研与宣传实践活动在江苏省内部分社区及乡镇居民中宣传了环保知识,推广了垃圾分类理念,增强了各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实践,团队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垃圾分类及环保宣传实践的意义,以实际行动推行了环保理念,促使更多人践行垃圾分类理念,自觉履行环保行为,营造更美好的家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