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红色精神,了解革命先辈们的时代背景。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红韵延河畔·筑梦新时代” 暑期社会实践队在七月十七日前往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1938街区进行参观与学习。
图为“枣园”石碑七月十七日下午,我们到达了枣园革命旧址。放眼望去,枣园中满是翠绿。在曾经的枣园中居住着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革命领袖,而这里也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枣园虽然不大,却处处透露着生机。枣树和松树在这里矗立着。走进枣园,最先看到的便是那条著名的“幸福渠”,“幸福渠”连接着百姓们的幸福,有了这条渠,枣园的旱地摇身一变成了水浇地,而百姓们的庄稼也自然连年丰收,所以称它为“幸福渠”。它不仅是当时边区政府兴修水利所取得的成果,也象征了中共一贯“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离不开群众们的支持,而群众们的支持又源于共产党所作出的贡献。在当时的革命道路上,方向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但伟大的革命领袖们始终坚持与人民站在一起。他们总是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们,这座枣园就是最好的佐证,也是在这座枣园中,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为人民服务》来追悼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烈士,将人民放在心中的人,人民自然会将他高高捧起。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人民会记住他们,历史会记住他们。
再往枣园里走进一些,便可以看到毛泽东主席等人的雕塑。我们实践队在雕塑下合影留念,并进行了宣讲。望着他们所看向的方向,继承着他们的意志。人总会逝去,但人们的精神如同柴薪所点燃的火焰,生生不息。在毛泽东等人的故居中,我看到了他们使用的日常用品,物品已经破旧不堪,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却永远熠熠生辉。
图为五大书记雕塑枣园不大,但枣园中的一草一木却见证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一砖一瓦都在向我们倾诉着那时的条件的艰苦。时光荏苒,先辈们用努力和汗水为我们争取到了一个美好的今天。而如今的我们站在此处,回忆着过去的岁月,也展望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应当继承先辈们的意志,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出了枣园,旁边便是延安1938街区,在街区中,我能感受到延安所特有的地区文化。一进入街区,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延安特产。而除去当地的美食,最令我震撼的便是那里的安塞腰鼓和秦腔。一位叔叔用浑厚的声音歌唱着,嘶喊着,搭配上激烈的鼓点,不需要任何的扩音设施,声音便可响彻整个街区。这应该就是这里人们所表达生命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除此之外,我通过街区中的装饰与各式各样的商品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延安是革命圣地,但在革命圣地之前,它也是一座立于黄土高原之上的坚韧的城市。这里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就连土地也是最贫瘠的黄土地。然而这里的人们却从来没有放弃或是选择离开。这里的人们靠着自己的力量改善着这片土地,寻找着能在此处茁壮生长的作物,农民们靠天吃饭,却从来不听天由命。而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那么的接近。我想,这可能正是延安精神的由来吧。这里的人们,从一开始就在坚持着艰苦奋斗,坚持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成为革命圣地,但延安一定可以,这座坐落于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将会带着它的坚韧,将同样坚韧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