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精神与新时代梦想的交汇点
十三载春秋的日积月累,中共中央将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了延安这篇土地上。怀揣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以及对延安这个革命圣地的向往,我跟随长安大学建工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红韵延河畔·筑梦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了延安。
7月14日上午,我们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宝塔山。正如贺敬之《回延安》一文中所写,“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顶宝塔山”,革命的圣火从此处点亮,红色的精神由这里传播,怀揣着对革命先辈们的敬仰之心,我踏上了宝塔山这片神圣的土地。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的宝塔,始建于唐代,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共有九层,高约44米,塔基周长36.8米,楼阁式砖塔。塔底层两个南北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为宝塔添加了灵气。宝塔内有阶梯,登上塔顶后,全城风貌尽收眼底,在此刻,我仿佛也体会到了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也更能理解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决心。不仅如此,宝塔山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与象征,还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胜利成果。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后,宝塔山成为引领我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标灯,是许多憧憬抗战胜利的革命青年所向往的圣地标识。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还深刻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无穷力量和伟大魅力。陈毅元帅当年有《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抬头仰望着宝塔山,宝塔巍峨耸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宝塔历经350余年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早已洗尽铅华,底蕴尽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就像一位标兵一样,面对日寇的狂轰滥炸,他没有弯下身躯,而是挺直腰板,向着胜利的方向昂扬不灭。如今我国国泰民安,作为世界第二大强国,早已不用再面对外部势力侵略的威胁,宝塔也不用再用它自己的身躯来给我们示警。现在的他,相比当年,少了一丝勇猛,多了一分沧桑,就像一位历经风雨的长辈,向后辈们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7月14日下午,我们团队来到了凤凰山革命旧址。走进凤凰山革命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简陋的窑洞。这些窑洞见证了革命先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革命先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信念,英勇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了巨大牺牲。这让我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信念。不仅如此,我还深切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这里的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都生动展现了革命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参观凤凰山革命旧址,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参观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体验,它不仅让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清晰和具象的认识,还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思考。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毕业后投身于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谱写绚丽的青春。
作者:张峻赫 来源:长安大学
- 参观仲裁委纪实
- 垚垚致远社会实践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项。
- 08-01
- 参观上星站的心得体会
- 踏入上星站遗址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段厚重而辉煌的历史之中。头顶是辽阔无垠的蓝天,脚下是生机勃勃的草地,而眼前这
-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