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传统文化,焕发非遗新生
——苏师学子返家乡,助力乡村振兴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探寻以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径。7月14日至15日,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寻梦多彩毛南,点亮民族星火”乡村振兴促进团在
国家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的广西河池市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博物馆和毛南族发源地南昌屯开展探访毛南族文化、毛南族村落村委访谈、毛南族村落现场调研、傩面技艺学习、手绘傩面等活动。
探访展馆,领略毛南。实践团走进毛南族博物馆,深入了解毛南族“肥套”文化的内涵,并学习了毛南族传统手工艺品傩面、花竹帽的制作技艺以及了解了毛南族服饰、木建筑等民族特色瑰宝。团队成员同时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这些特色展品的文化内涵以及在毛南族人民心中的精神信念。通过本次的参观,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毛南族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并探讨了将其引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会面“中南”,共续薪传。为实地感受了解毛南族文化,团队成员走进毛南族的发源地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团队成员与当地村委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访谈中详细了解了南昌屯的人口情况、产业发展状况、村庄建设情况以及毛南族文化的传承现状以及共同探究将毛南族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可行性。村委表示将深入挖掘毛南族优秀文化,让更多人体验毛南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当地村落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愿景。
南昌调研,旅游兴村。村民是村子的主人,村民的愿景与期望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团队成员在南昌屯就“村民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展开调研,搜集了解了村民对“将本村建设成旅游村落”的看法与建议。团队成员共花了3个小时,走了两万步,走访了村里30户人家,得到了40份村民对本村发展建设的态度与期望的问卷数据。调研结果表示,绝大多数村民都支持将本村建成旅游村落并对乡村未来发展充满美好愿景。
追寻傩面,感受匠心。毛南族傩面具作为
毛南族文化的代表,是毛南族文化瑰宝。团队成员拜访了毛南族第八代傩面具







制作人谭建新老师,参观了谭老师的非遗工作室,学习了傩面具制作流程与牛皮鼓的使用方法。团队成员与谭建新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谭老师强调“傩面具的传承要注重推陈出新,不同的制作人应将傩面表现出不同的神韵”。与谭老师的交流使团队成员深刻了解了傩面具在毛南族人民心中的文化内涵,也让团队成员进一步坚定了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彩绘傩韵,童心传承。儿童是之后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为进一步加深当地孩子对毛南族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实践团队在南昌屯举办了"彩绘傩韵,童心传承"以傩面具为主题的绘画活动。看到孩子们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着属于自己的傩面具,团队成员和当地村民都感到很欣慰。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傩面具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也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党的二十大强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身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更紧跟国家号召,深入农村基层一线,以所学知识关注乡村、建设乡村。实践团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国家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充分利用了地方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所学知识,以充实的活动内容、多样的实践形式,切实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让团队成员心系乡村振兴、心系民族复兴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