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袅袅,心灵共鸣——西苫山村的文言文教学之旅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之外,有一个宁静而古朴的地方——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西苫山村。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田园风光旖旎,仿佛是一幅宁静而优美的水墨画卷。当我随着中青校园的实践队伍踏入这片土地,我未曾想到,一次与孩子们共同探索文言文《伯牙鼓琴》的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且难忘的记忆。
那是一个阳光温暖的清晨,我怀着几分紧张与期待走进了教室。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而充满好奇的眼睛,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瞬间驱散了我内心的不安。我在黑板上写下“伯牙鼓琴”四个大字,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就此开启。
(图为支教队成员参观阿胶城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夏荷 摄图)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我用充满情感的声音朗读着这古老的文字,试图将孩子们带入那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妙情境中。他们安静地倾听着,眼神中流露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努力将文言文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同学们,想象一下,伯牙弹奏着琴,心中想着巍峨的高山,而锺子期一下子就听懂了他的心意,这是多么神奇的默契啊!”我看到孩子们微微点头,仿佛在脑海中勾勒出了那幅动人的画面。
(图为小朋友上书法课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夏荷 摄图)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我们一起分析文中的词句,探讨伯牙与锺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里的‘善哉’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然而,教学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孩子们来说,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和语法结构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孩子们对“足”字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但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去思考、推测。经过一番讨论和引导,孩子们终于理解了其正确的含义,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在这看似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却收获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首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意义。看着孩子们从最初对文言文的陌生和困惑,到逐渐理解、喜爱,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被点燃的火种,而教育就是那把点燃他们智慧之光的火炬。通过这次教学,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引导、去启发,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其次,这次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耐心和责任心。在面对孩子们的疑问和困惑时,我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答。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陪伴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图为支教队成员参观中国毛驴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夏荷 摄图)
再者,孩子们的纯真和热情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那样的纯粹和强烈,那种毫不掩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深受鼓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无限的可能。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微笑,都成为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同时,这次教学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而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探讨,我更加明白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下一代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此外,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其他志愿者老师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相互支持、鼓励,形成了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次宝贵的经历铭记在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我希望能够继续为孩子们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知识,陪伴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每一颗幼苗,用爱去呵护每一个梦想,他们终会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通讯员:李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