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光景泰蓝之旅——一次心灵与技艺的深刻对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非遗也从“身在闺中人不知”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社会实践活动,我作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亲历了掐丝、点蓝等关键步骤,不仅见证了景泰蓝从平凡金属到华丽艺术品的蜕变,更在这一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匠人精神的精髓。
初识景泰蓝——历史的低语与现代的召唤
景泰蓝,这一源自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的皇家御用工艺品,以其色彩斑斓、金碧辉煌、工艺繁复而著称于世。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导师的讲解下,我了解到每一件景泰蓝作品的诞生,都需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不再只是我印象中印在花瓶上的花纹,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在我的眼前,像耳环、书签、杯垫等等,我感受到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气息在这里奇妙融合。
掐丝之艺——精细入微,匠心独运
当我亲手拿起细如发丝的铜丝,按照设计图纸,在铜胎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出图案的轮廓时,才真正体会到了“掐丝”这一步骤的艰难与精妙。铜丝既要紧贴胎体,又不能过分用力导致断裂;图案的线条需流畅自然,每一处转折都需精准无误。这不仅考验着匠人的手眼协调能力,更要求有极高的耐心与专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那份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对技艺的极致尊重。
点蓝之美——色彩的交响,艺术的绽放
如果说掐丝是景泰蓝作品的骨架,那么点蓝则是其灵魂的填充。当我站在五彩斑斓的釉料前,挑选出最适合的色彩,用特制的工具轻轻地将釉料填入铜丝勾勒出的每一个空格时,心中充满了对美的向往和创造的喜悦。点蓝的过程需要极其细腻的手法和对色彩敏锐的感知力,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与美感。随着釉料的层层叠加,原本冰冷的铜胎渐渐披上了绚丽的外衣,那些看似简单的色彩,在光线的照射下交织出梦幻般的光影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朱芳进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 深入调查水鸟,助力守护湿地
-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的野外调查及鸟类辩识的能力,奠定华中农业大学赴湖北省神农架实践团进行社会实践的经验基础,7月23日,
- 07-26
- 质赢未来谋新篇,扬帆碧海逐梦行
- 在海洋康养旅游中,各种各样的海洋产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海洋拥有的丰富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海洋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人类
- 07-26
- 实践感悟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华夏非遗,古韵悠长”以线下实践方式,开展社会活动。实践团队分成若干小组
- 07-26
- 草编——编织中的古韵今寻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华夏非遗,古韵悠长”以线下实践方式,开展社会活动。实践团队分成若干小组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