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村足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乡村治理,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寻微远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1日至7月13日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开展调研活动。

图 1:团队成员重走总书记之路
团队成员在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的带领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家冲村的考察路线,先后参观村污水处理厂、村便民洗衣池、“乡村振兴”宣传栏、初心馆、陈列馆、幸福食堂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党员公约是根本,明示党员亮身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家冲村便民服务室听到村民用三峡渔鼓调传唱的“党员公约”,并称赞渔鼓调很悠扬,“党员公约”的内容写得很好,喜闻乐见,朗朗上口。作为当时歌唱者之一的朱书记不仅向成员介绍公约具体内容,也展示了独特的三峡渔鼓调。现如今,“党员公约”被置于村口,每年都根据村的变化发展作新的词,每一位路过的村民、游客都可以试着歌唱。


图 2:朱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党员公约”
在“乡村振兴”宣传栏,朱书记向我们重点介绍许家冲村共同缔造金点子,其中,“点点积”机制在当地得到良好贯彻。乡村积分制治理是优化乡村治理、助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探索,而许家冲村的“点点积”是对积分制治理的创新性发展。许家冲村将泡沫盒、农药瓶、电池等常规“不可回收”物品列为积分物品,每满三十个泡沫盒、农药瓶等即可兑换一块香皂或者一瓶消毒液。这在减少污水排放至长江、保护农村环境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村民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图 3:朱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共同缔造金点子
接着,团队成员参观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许家冲村原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文洪为团队成员讲述“移民精神”的感人故事。李书记以生动的真实故事,深情回顾了三峡大坝建设时期,移民们无私奉献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用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许家冲村从搬迁到重建的艰辛历程,以及村民们如何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创造新生活的故事。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移民群体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他们的“奉献、自强、感恩、阳光”成为了激励人心的移民精神。

图 4:李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移民精神”
随后,寻微远至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暑期实践队一同观看许家冲村发展纪录片,感受许家冲人民的砥砺奋进之路。副书记朱崇军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一场生动的教育实践党课,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讲话精神,讲述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党课结束后,团队成员对朱书记进行交流访谈,了解许家冲村积分制的具体发展情况,深入感受“点点积”机制下的和谐村风家风。


图 5:朱书记为团队成员上党课
通过此次调研,寻微远至团队实地追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村足迹,增进了对乡村治理的规律性认知。团队成员张叶琳表示:此次的实地调研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还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顾全大局、舍己为公、万众一心、艰苦创业的三峡移民精神。许家冲村民们为“国之重器”建设让出了家园,用实际行动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他们无私奉献、开创新业、自强不息,将总书记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交出了许家冲村乡村治理的最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