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水院人文学子“三下乡”:流动的遗产,探索通江达海的力量
2024年,恰逢中国京杭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4年暑期大学生杭运译舟—杭州大运河文化传播调查团赴杭州实践队,于7月13日前往杭州段运河沿线地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探究大运河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评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效果,并探索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们期望能够为大运河的文化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一、追溯拱宸桥的历史文化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是拱宸桥。这座标志性的桥梁不仅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象征,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在这里,团队成员们深入挖掘了丰富的文化资料和历史故事,详细地了解了拱宸桥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大运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他们的脚步延伸至小河历史文化街区、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和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运河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大运河文化认知与感受的机会。通过发放问卷,团队成员们积极收集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宝贵的反馈将为他们的调研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为实践队向居民发访问卷。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陈周州供图
二、体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深厚文化
7月14日,实践团队走进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大运河的开凿时期。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大运河历史的机会。他们还与参观博物馆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收集了他们对大运河的印象和对文化传播的建议。这些宝贵的反馈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调研内容,也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增添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三、探索八堡船闸的现代智慧
7月15日,实践团队的脚步来到了钱塘区杭州交投船闸管理有限公司。在这里,八堡船闸以其壮观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默默讲述着京杭大运河的千年传奇。团队成员们在这里参观了浙江船闸科普馆,了解了船闸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船闸不仅是运河生命线上的关键节点,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桥梁。通过船闸的升降,船只得以顺利通过,展现了水利工程的智慧。八堡船闸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水利人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的理解,以及对工程的精益求精,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在这里,能看到水利精神的升华,看到了水利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实践团队成员们还来到了八宝船闸的所在地,这里,他们观赏了这个美丽智慧的水利工程,了解到大运河正是通过这些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堤岸加固、河道整治、护岸、疏浚等,加强了防洪能力。同时,结合现代抗旱防涝智慧,实施了非工程措施,提高了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修建的堤防和潮闸等挡洪工程,确保了运河的运道安全,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运河的防洪功能,保障了其安全与畅通。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对水利工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水利人的精神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看到了水利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将水利精神升华为一种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领略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深度,更深刻体会到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面对未来,实践团队成员们将继续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致力于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化精髓传递给更多人。
结语:
随着这次对京杭大运河的深入考察,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领略了这条古老运河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深度,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展望未来,实践团队成员们将承担起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责任,他们致力于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化精髓传播给更广泛的群体。他们深信,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光芒将愈发闪耀,它将成为一座连接古今、
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让这条历史悠久的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通讯员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陈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