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交错成林,塔吊高耸入云。初次亲身零距离深入施工现场,眼里充斥的便是画面感十足的标志景象,让人惊叹不已。地下空洞生长的钢筋层层叠叠,由外向里,从下至上,构筑了三维钢铁迷宫,也围出了实验核心区域。7月9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城市阅读空间·大工程里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抵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项目部。
迈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项目部,团队成员开始了一场亲切热情的座谈会。会议上通过工程概况,聚变原理,工程特点三个方面全面讲解了此项工程的各方面问题。

团队成员了解到,为了建设能够进行核聚变实验的可控空间,整个工程建设的技术结合十分困难并且繁琐。其中最特殊的是核心区域的无磁空间,这片区域需要全部使用稀有的无磁钢筋,施工数据的计算也要精确到很高的程度。此外,超高吨位的行车与升降台的使用也是在全国范围难以实现的难题,预安置的各种构件多达万件,其中最重的部件重达百吨。上下五层共76米的高度也让平均层高成为一种极其壮观且困难的设计。

而在这次会议中,让团队成员们最难以忘怀的部分却不是高难的施工条件与技术,而是这项工程背后于国于家蕴含的深刻意义。核聚变是一种暂时不能人为控制的超高效率能量来源,而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目的即是为了能够更专一更迅速的实现掌握核聚变的高科技技术。这项技术是全世界范围的技术难题,率先攻克这项难题对于我们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为了尽快完成工程建设,工人们一次一次加快施工进程,昼夜更替,工人们夜轮班交换,每时每刻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们在这片蕴含无限希望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每分每秒都有数不尽的工程师与院士们为了这项工程出谋划策,提出更专业更高效的方案。这远不止是一项看起来的建筑工程,而是充斥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的责任与使命,无论艰辛,他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与工程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于团队成员而言,这是大工程里蕴含的思政课,对他们来说,这是思政课下指引的大工程。

时间线随之后拉,项目成员带领团队一行人深入施工现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团队成员们进一步的体会到工程的实际困难与重要意义。配合现场的实时解说,让成员们更充分地了解到该工程的结构设计与战略意义。团队跟从引导,从临时修建的铁楼梯下行,穿过交错的钢筋之门,深入内部的钢铁丛林。一路上到处都是戴着安全帽的施工人员,男女老少,皆是“一身单衣,挥汗如雨”,敲打声、电钻声、行走声、机器声,声声不绝于耳;黑钢筋、白管道、黄吊车、绿无磁,颜色杂乱充斥。钢筋交错,上下镂空,于团队成员行走之下,似是每一层空间都有施工人员在工作。最能体现物理性质的工程建设,却尽显魔幻的各式场面。此情此景,让团队成员们心中泛起敬畏的波澜与浪涛。日渐下沉,余晖染透云边,吊车横贯天际,静止的画面和谐美丽;心愈激昂,热情挥洒汗雨,意志冲破地底,不歇的生命璀璨如歌。
回到会议室,团队成员对项目负责人员进行了采访与问卷调查。本次实践活动是学院“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实践调查、跟踪采访、亲身经历,通过阅读城市来展现它的风貌,启发青年视角的广阔,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营造积极求问的氛围,以“城市阅读”读出合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