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6月30日起,泰州学院“见‘圾’行事,分‘投’行动”暑期志愿者团队在指导教师孙利政的带领下,走访了淮安市中小学、社区、医院等众多公共场所,开展暑期垃圾分类宣讲与调查活动。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淮安市清浦小学进行宣讲,向小学生们传授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通过他们将环保理念传递给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上,团队小讲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以及实物展示,为孩子们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种类、投放方法及重要意义,并通过互动问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小讲师讲授的“猪猪分类法”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让孩子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学课堂还设置了垃圾分类现场体验环节,每个孩子分发一张小卡片,上面印有垃圾图案及名称,孩子们需要根据垃圾的属性投入相应颜色的垃圾桶模型。在分类投放过程中,孩子们有序排队,仔细思考后在对应的垃圾桶模型内投入自己的卡片,这也是对团队宣讲效果的验收。

7月初,实践队员又走进淮安市淮阴区康馨语言康复中心,为特殊儿童群体带来一场特别的垃圾分类宣讲。团队小讲师考虑到孩子们的特殊需求,以垃圾分类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运用通俗化的讲解语言,并以简单手语为辅助,凭借高度的亲和力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小朋友及家长。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孩子们和家长的心中生根发芽,未来也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地球的垃圾分类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除了教育场所,实践队员还走进淮安市高港花园社区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宣传与采访活动。高港花园社区物业负责人陈主任应邀接受采访,回答了有关社区垃圾分类的实施成效与居民满意度等相关问题。陈主任还与实践队员讨论了在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一起研究对策与解决方案。随后实践队员深入社区,对居民家庭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居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实践队员根据居民反馈和实际效果,不断优化宣传内容和方式,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实践队员成功与医护工作者取得联系,对其展开了现场采访,主要了解了医院垃圾分类实施的情况,并着重探讨了医疗垃圾的分类方法。随后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医护工作者们借助微信小程序现场体验垃圾分类,并与实践队员分享使用心得。实践队员根据医护工作者的使用体验讨论小程序改进措施,力图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帮助城市居民更快速、便捷地对垃圾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其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需要各方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一步一个脚印完成。实践队员认识到,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课,更是一次青春与绿色共舞的实践探索,尤其需要当代青年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环保意识,为推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