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独特且深厚,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地域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具有卓越的传承、联结和融合能力,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致力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须巩固和加强地域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其引导作用,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崇左市天等县立屯,一处洋溢着传奇色彩的境地,通过其独特的故事与精神,为乡村振兴探寻出一条幸福之道。发掘并传承其发展历程中代代相传的“天等精神”,使其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的进程,提升地域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并巩固其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因此,广西师范大学的调研团队,熠熠生辉队的成员梁欣怡于2024年2月12-14日前往天等县道念村立屯纪念馆、天等滨江广场、天等县博物馆等地,展开实地调研,深入探讨“天等精神”的源起,并了解其内涵。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天等县的地域精神之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对本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这种精神鼓舞着全县的干部和群众敢于创新,无畏艰难,迎难而上。天等精神不断引领着当地群众脚踏实地地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使得人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曾经位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天等县,以“六个精准”为核心,凭借“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坚韧精神,民众团结一心,迎难而上,攻城拔寨,于2020年5月成功脱贫,荣登小康之路。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天等县持之以恒,再续“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辉煌,如今的天等县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我们要传承并发扬地域精神。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我国家乡振兴的基石。新时代青年应了解家乡的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将地域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这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亦能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增强乡村振兴的凝聚力。

图为成员在立屯隧道雕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