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引产业,脱贫攻坚日蒸上
走访团的同学们经过调研了解到,2018年第一书记王道玖带领罗溪村进行了自身现实条件评估,该村平原面积少,多丘陵河湖,因此交通不便、文化较为封闭。但罗溪村有着长久的耕种历史、农业基础好,于是王书记因地制宜地引进了优质水稻种植、烟草种植以及荷花种植等第一产业,在现实基础上,初步实现了产业转型与升级。引进的第一产业中种植荷花一百多亩,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带来了200元/亩的田租收入,同时为当地村民带来12万的务工收入,并为股东带来效益分红,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节奏。到2020年,罗溪村彻底摆脱省级贫困村称号。现如今,罗溪村种植荷花已达200多亩,荷花种植产业蒸蒸日上。
现实困境需解决,特色旅游为关键
解决罗溪村现实困境的途径中“延长产业链”只是其中之一,荷花田作为一种农业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开发成为旅游资源。自2018年罗溪村引进荷花种植产业之后,百亩的荷花田吸引来不少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然而,调研走访团成员们发现由于罗溪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够发达,又缺少宣传和对旅游资源的建设,荷花田人气虽高却难以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同时知名度、品牌效应以及旅游特色的缺失也让荷花旅游业发展遭遇重重阻碍。如何将荷花田开发得独具特色,如何将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如何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知道罗溪村的荷花,仍是当前罗溪村发展旅游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扎根土地需现实,展望远方求创新
走访团成员们通过调研以及对比其他乡村发展路径得出了以上两个发展的方案,而发展方案的现实实施还需要各方协同努力与实践。通过这次对罗溪村的调研,成员们领悟到乡村振兴的最本质方法需要结合乡村自身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创新。这需要对乡村条件的熟识以及超越乡村立场的眼界,而这便是大学生返乡以及大学生村官的意义。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展望远方,更要扎根土地。在调研的基础上,成员们还进行了实践,亲身走进荷花田,帮助村民采摘莲子;同时拍摄并剪辑了罗溪村荷花田的宣传视频,并在视频网站上进行了投稿,希望为宣传罗溪村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