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龙湾村醒狮文化,促进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月21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白歌”服务队前往国家级非遗遂溪醒狮保护传承基地龙湾村进行调研学习。
随后,实践队员们来到遂溪龙湾村,对国家级非遗遂溪醒狮传承人李祖杰进行采访。李祖杰对实践队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据了解,湛江遂溪被誉为中国醒狮之乡,其醒狮的制作工艺尤为独特,醒狮传承人李祖杰带领实践队员们来到醒狮制作工厂,了解醒狮的制作工艺。李祖杰为实践队员们介绍到,制作狮头的彩扎共有四大步骤,分别是扎、扑、写、装。首先是“扎”的工艺,将竹筏扎成一个狮子头轮廓,虽然也有藤条等其他代替材料,但是由于竹子其原料普遍等特点,狮子头的制作更多的是使用竹筏。第二步是“扑”,在狮子头的制作完成后,工人们会用米糊作黏着剂,先扑蚊帐布再扑纸,米糊是由米粉和糯米粉混合而成,属于环保材料,没有任何的化学添加剂。
图为传承人李祖杰向实践队员们展示用竹筏制成的狮子头轮廓。
第三步是“写”,即上色,用颜料把狮子的头、眼、鼻等画出来,并在上面绘制各种图案。随后,李祖杰带着实践队员们来到醒狮作品展厅,一进门,队员们就被展厅内摆放着各种色彩鲜艳的狮子头吸引了目光,“太惊艳了!这是我见过舞狮种类最多的一次!”队员们惊叹道。李祖杰介绍到,“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主要分为佛装狮和鹤装狮。我们主要生产南狮,在南狮中,佛装狮和鹤装狮最大的区别就是嘴巴的形状,佛装狮的嘴巴有向上的凸起,鹤装狮的嘴巴则偏扁圆。”
接下来,李祖杰向实践队员们逐一介绍展厅里的醒狮,有意蕴大富大贵之意的彩狮中的刘备狮,有武财神之称的关羽狮,还有性格勇猛好斗,用于镇馆、踢馆的张飞狮等等众多醒狮种类。
图为展厅内摆放的各种狮头造型。
随后,李祖杰带领实践队员们来到醒狮制作的第四步“装”的加工场地。在这里,实践队员们看到屋子里都推满了羊毛制品,蚕丝等制作材料。据介绍,“狮子眼睛的这个皮球,是用蚕丝来做的;而以前制作狮子的眼睛是用木头做的,由于雕刻工艺的受限,狮眼的制作时长和制作成本大大增加。古时制作狮子的原料都是非常稀缺的,比如说狮子的毛,现在用的是羊毛,以前用的是马毛;广东地区和西北地区距离比较远,我们也没有这个毛驴的毛,所以制作一头狮子头非常的不容易。以前制作狮子一般都是用传统的一些动物毛,延伸到现在,我们可以用羊毛、胶条塑料,PVC、PPR等化学材料做替代,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听到这里,实践队员们不禁感叹醒狮发展的不易。

实践队员们正在参观制作完成的狮子头。
在之后的采访中,李祖杰提到,“能够传承的人少”是龙湾醒狮文化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在传承醒狮文化中,人员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到龙湾醒狮文化,加入队伍传承发展龙湾醒狮文化。对于龙湾舞狮队员的招募,李祖杰说道,招募人员实行不收费模式,欢迎更多有志向、有想法、能吃苦的年轻人加入队伍。
在采访过后,李祖杰热情地邀请实践队员们观看龙湾舞狮队伍的舞狮训练。现场的舞狮锣鼓喧天,气势如虹,狮子的形态神情表演活灵活现,真正达到了“人狮合一”的状态。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龙湾醒狮团队的合影。通讯员 黄杨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