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家乡非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系列活动之寻访安徽凤阳花鼓非遗——滁州学院凤阳花鼓传习基地

发布时间:2023-08-3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凤阳花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凤阳“一绝”之美称的花鼓,自明代便开始在当地传承,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

图:几种常见的凤阳花鼓

  图:凤阳花鼓表演

  8月26日,团队成员在与滁州市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丁思文老师取得联系后,前往滁州学院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图:滁州学院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图:馆内收藏的凤阳花鼓服装

  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基地学习到了凤阳花鼓多年来发展和传习的过程,了解到国家级非遗凤阳花鼓市级传承人——丁思文老师以及她的同事们为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近些年来,凤阳花鼓屡获奖项,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在传习基地,团队成员在这里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凤阳花鼓,看见了表演服装的变迁,以及一些书籍和碟片的记录。

  图: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图:非遗传承人向团队成员介绍凤阳花鼓

  图:非遗传承人取得的个人荣誉

  活动后期,丁思文老师热情地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采访中既回忆了自己的传承之路,也对凤阳花鼓未来的传承和发展表达了自己的期愿。丁思文老师讲到,凤阳花鼓相较于单一的艺术,它的综合性更强,它不仅仅是单一的鼓,它在表演的过程中还需要与一些舞段、一些身段表演以及唱结合,对于演员的要求会更高。采访最后,丁思文老师表示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活态传承”,不断的融入新的元素进去同时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让凤阳花鼓的传承之路越走越远。目前凤阳花鼓的传承情况良好,未来可以通过更多方式展现给大众,也会以更加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图: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了解到许多非遗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传习千年的文化有着它们独特的魅力,或许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些传统文化渐渐的退出了舞台中心,但是无论何时都能够激荡起大家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大学生在非遗社会实践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当代青年应该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工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侯博奇 李藴琨 甄佳 唐倩倩 张月 苏新 来源:家乡非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
  • 永远的“岷”记--- 逐红色印记 筑青春之梦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