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炭精画公益行——匠心独运,为公诩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致力于推广炭精画,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生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碳粉画这项技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民群众更加亲近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意义。7月6日,实践团队前往江湾社区开展宣传活动,通过队员讲解和小朋友们动手完成作品相结合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贴近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夏日炎炎,灼热的风带着一股股热浪袭来,却没有阻挡成员们前进的脚步。充斥着满心热情的成员们在午后骑着车子陆陆续续提前来到了江湾社区,为小朋友们顺利开展活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团队成员在队长的指挥下将帆布包、碳粉、模板等材料依次摆放在桌上,并进行投影仪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后便等待小朋友的到来。在小朋友都到齐之后,活动也在主持人的介绍下开始进行。“碳粉画又称炭精画,是中国最古老的画种,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年历史。它是用炭精粉为主要绘画材料,辅之以碳铅笔而成的一个画种。它具有较强的附着力,画出来的人像具有强的艺术性,黑白分明,光线柔和,画面细腻逼真、能够长期保存等特点。”主持人娓娓道来,给小朋友们介绍了炭精画的历史和特点,小朋友一边感叹非遗的文化一边好奇的观察手边的材料,想要赶紧制作一幅自己的作品。

图为团队成员介绍炭精画。
炭精画介绍完后,主持人便开始讲述孩子们今天要动手完成的作品,并且展示已经完成的样品,接着就到了小朋友们的体验时间。其他成员就在孩子们旁边演示碳粉的绘画方式。孩子们也热火朝天的进行模仿,在了解了基本操作后,就进入到了绘画环节。先将准备好的胶带贴在帆布包的四周来防止弄脏其他地方,接着把模板轻轻撕下来。由于模板比较复杂,它的边角容易粘在一起,成员们就在一旁帮忙扶着,让小朋友将模板贴好。孩子们高兴的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用棉球揉搓碳粉之后便开始上色。女孩们都轻轻的点在包上,男孩子们则“豪迈”的大片涂抹,并且用五颜六色的碳粉进行混合上色,肆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小朋友指着自己的作品大笑,问向旁边的团队成员:“这个颜色是不是不好看啊。”团队成员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没有啊,很好看,就这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小朋友点了点头,开心的继续低头画画。场地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小朋友们都在聚精会神的绘画,团队成员在旁边看着这欢快的场景,帮助小朋友们克服困难。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小朋友们炭精画的绘画。
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悄流逝,小朋友们的作品也逐渐成型,很多小朋友陆陆续续的开始收尾工作。“我画好了!”不一会就有小朋友高举着手臂,开心的向团队成员们说道。成员笑着走到小朋友身边,用塑胶膜把小朋友画好的图案贴起来,把四周的胶带撕掉,一个作品就完成了。小朋友拿着自己画的帆布包,高兴的向身旁的妈妈展示。又过了一会,小朋友们都陆续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接着交换各自的帆布包欣赏。小朋友们看着大家手上五颜六色的碳粉哈哈大笑,成员们则带领小朋友们洗手。活动也进入了尾声。小朋友们也收获到了团队成员和爸爸妈妈的称赞和掌声。
炭精画的入门门槛不高,但却能够展现国风之美。这一次的江湾社区的炭精画活动,虽然只需要简简单单的碳粉、棉球、帆布包,但却蕴含着非遗独特的魅力。此次活动,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炭精画非遗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国风的美丽。虽然是小朋友们在尝试炭精画,但身为大学生的团队成员也更加了解这一非遗传统文化。尽管是帆布包上简单的一幅画,但却是非遗文化的一颗启蒙的种子,未来会长成一颗颗参天大树,让中国的文化在他们心中绽放开来。炭精画非遗文化也深入团队成员的心中,坚定成员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决心。非遗之路任重而道远,青年因承担使命,让非遗文化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