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土壤复育“获新生”,奏响粮食丰收曲

发布时间:2023-08-2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土壤复育“获新生”,奏响粮食丰收曲
         农科小队成员们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进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进行汇报总结。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古人与土地血浓于水,华人也有不解之缘。土地自古至今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载体,它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也孕育着繁衍生息。我国农业面临的制约因素其一就是人均耕地资源变得更为稀缺,随着我国粮需增耕地减不可逆转,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6亩,耕地变得越来越宝贵。为响应国家对农业的号召,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土壤复育,科技兴农”农科小队成员们积极参与实践,其中“土壤复育”便是中心任务。当然,这也离不开当代的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指出,农业科技发展要通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三农服务。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根据当地的基本情况和注重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速先进技术的试点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坚持科教兴农方针不动摇来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仓禀实,天下安。为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土壤复育,压实责任,明确目标、细分任务、加强宣传,着力推动土壤复育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最近,农科小队成员们依据成都市牧马山的土壤情况进行线上调查,了解并进行讨论得出以下预想对策:第一,沙质土壤采用种植玉米以及景区种植观赏性向日葵;二,物理机械秸秆还田,撒施生物有机肥和绿色生态技术“以草抑草,以草养地”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达到良性的生态循环;第三,采用“大村带动小村”的发展理念。确定好了方向,成员们整装待发。
           耕种者育土,为行远者铺路。以“土壤复育,科技兴农”为大原则,农科小队成员们前期先清理了育苗棚。在农业生产中,以土壤富予科技新动为目的。成员们选择育种玉米,因为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提升生物有机质含量,维持土壤肥力可以进行秸秆还田。随后成员们清洗穴盘、整理穴盘,这样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和防止植物育种感病等问题。其次进行了基质整理,将基质装入密封性强的口袋进行发酵,杀死其病菌病毒,到后面铺土时土壤会变得疏松及孔隙性质可以变好,易于培育优质玉米苗。            后面农科小队成员在科技实训大楼大麦办公室进行了筛种,需要细心地整理每个品种标签进行分类,放进相应的口袋并摆放整齐。确保后期种植大麦的复耕来检验土壤复育状况,通过挑选以往土地种植的优质大麦,能让大麦收获后的秸秆以及生物菌肥来更好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育玉米苗和挑选大麦种都是为开展后期土壤复育提供材料和支撑。
        “土壤复育,科技兴农”农科小队成员们在科技实训楼大麦办公室进行了生物菌肥的扩繁。按1比5的比例让红糖和热水融化再加入冷水中,等水温不高于40度再加入发酵剂,并用干净的棍棒均匀搅拌,最后密封容器方便激活菌液。生物菌肥能够活化土壤,改良土壤和抗重茬,抑制土传病害,提高肥料利用率,也能抑制某些病原体的致病性,减轻病虫危害。从而促进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农作物的营养水平,使作物产量增加、品质得到改善。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分解农药残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我国提倡的绿色农业种植方式。
         “以草抑草”技术是绿色生态除杂控草新理念,对改良土壤肥力、减少氮肥施用和人工除草费用、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等作用明显,是改善生态环境、达成土壤复育的效果、促成绿色生态圈的重要抓手。为此,农科小队成员对此进行了讨论。通过生物菌肥的制作,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又要实现“以草抑草,以草养地”,以及秸秆大量还田,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为了试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土壤复育,科技兴农”农科小队在成都双流区牧马山实地开展了此次的三下乡活动。
         活动开始,成员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土壤地力调查及周边环境分析的研究。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调查土壤酸碱度、肥力、质地以及地力水平。他们带着专业仪器和工具准备进行土壤采样。有土铲和小平铲,密封袋等。利用对角线布点法,确定好采样的深度,取样深度为0~20cm。他们将采样点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地类型的区域,并详细记录每个点位的土质和海拔高度。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该地区土壤的特性。以便于综合确定栽种的作物。
           在现场采样过程中,他们遵循科学方法进行操作,使用pH计测量土壤酸碱度。此外,他们还通过手感和视觉判断来评估质地与水持有能力。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评估牧马山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并为后面农作物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关注了土壤特性,他们还留意到了周边环境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他们细致地观察了牧马山周围的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并考虑了人为因素,如附近道路和工业区对土壤和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首先,在土壤方面牧马山呈现出稍偏酸性和沙质的特点。最终团队成员们选择了玉米,大豆,油葵三大作物进行栽种。
         农科小队成员们运用了现代农业技术,又为当地向日葵种植地进行了人工除草和铺设微灌带等工作。
          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得出牧马山的土质为沙土且偏干旱。因此,农科小队成员们选择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一份奇特又有益的便利。在这次清理活动中,他们首先利用人工对向日葵种植地里的杂草进行了较彻底地清理。在大程度上减少后期杂草与向日葵争抢水分和营养,同时也能疏松表土,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的渗透性,间接性提高向日葵的产量。
         接下来,在向日葵田中铺设微灌带成为重点工作。农科小队成员们将微灌技术应用到向日葵种植中。微灌技术通过合理的水肥供应,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节约用水资源,还能减少施肥浪费和土壤污染问题。既缓解了缺水问题,也符合绿色生态种植。
         农科小队成员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将现代农业技术带到农田中,并促进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他们相信,科技支持下的现代农业能够为传统农民带来更高产、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土壤复育,科技兴农”农科小队成员们又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开展第三下乡少年科普志愿活动。
         上午农科小队成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集合后,合理分配工作和分组,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农科小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从智能温室大、川派盆景园到组培室为小朋友们带来植物科普知识,小朋友们参观过程中上积极活跃,认真听讲解,达到给小朋友传播知识的目的。
         例如关于玉米的科普,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玉蜀黍、苞米、苞谷等,名目繁多。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独家培育的黑甜玉米是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经科技查新,该品种是国内首个富含高花青素的黑甜玉米品种,其鲜籽粒花青素含量675mg/kg,该玉米品种熟期较早,植株矮健,抗病抗倒性强,果穗籽粒黑色、营养品质优、适口感佳,水溶性总糖含量5.37%,还原糖含量17.52%,适宜在西南鲜食玉米类型区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及云南省中部的丘陵、平坝、低山地区作鲜食玉米种植。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产业开发价值。
        下午农科小队成员们带领小朋友参观了校史馆、VR和宣传科普蔬菜嫁接知识。VR是本次科普活动中的一个亮点,它不仅是一个数据、信息展示和处理中心,还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沉浸式新型教学手段。
         其次,蔬菜嫁接主要是将优良品种的枝或芽,移接到另一植株上,使之愈合生长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新植株。被接的枝、芽叫接穗,承受接穗的植株称为砧木。蔬菜嫁接的主要意义在于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很好地起到预防疾病和提高产量的作用,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栽培技术。
         本次少年科普宣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不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能够加深对“土壤复育,科技兴农”的认识。
          为了调查撒施生物菌肥后对土壤的效果,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土壤复育,科技兴农”农科小队成员们在崇州园区开展了茄子地和辣椒地进行了整理和土壤调查的三下乡活动。
         先前农科小队成员们在此的土壤调查过程中,对茄子地和辣椒地进行观测,从而判断出该地方土壤很干,很硬,有种被压实的感觉且几乎没有气孔,但是土质很细碎、土壤肥沃、无固体废弃物、是沙壤土或黑壤土。而茄子生长适合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壤质土壤。辣椒喜欢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适合沙壤土或者壤土,不能在盐碱化的土地中种植。而现在经过生物菌肥撒施过的茄子和辣椒地,跟以前比较无疑是大变化,土壤不仅变得肥沃,土质变得疏松,孔隙性也变大了,利于排水。但通过使用农科小队成员们制作成的生物菌肥,这块地成功“起死回生”。之后他们顺便对茄子和辣椒进行了整枝打杈、绑枝和除草清理。
          通过土壤调查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对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土壤调查,农科小队成员们仍在鼎力前行。
          作为农学生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因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土壤复育,科技兴农”农科小队在成都双流区牧马山打造玉米土壤复育示范地检验成果。团队成员首先观察了玉米地的玉米的长势,并进行了对比。其次,他们对玉米进行了观察,挑选成熟的玉米进行采摘、装袋。最后,送到当地人的家里。
         该玉米地集中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于一体,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玉米秸秆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还能有效推广玉米、大豆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有增收的综合效益,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全年粮食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农科小队团队成员落实做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区域耕地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积极推广玉米种植,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逐步让撂荒地变粮田,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为坚决遏制耕地搭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农科小队成员们希望能为成都双流牧马山掀起一股新时尚——科技支持下的现代化农业,号召大学生们积极补给“乡村的科技”,农民的生活跟上科技步伐,能为农田带来了更高效、更智能的农业生产方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以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为初心,发挥青年力量,挥洒青年汗水,用青春风华书写使命担当,并号召更多青年人投身到对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建设中来!
作者:胡露天 邱云香 来源: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 文传学子开展传统艺术发展传承调研
  • 文传学子开展传统艺术发展传承调研
  • 南京云锦始于南朝而盛于明清,为中国丝绸之瑰宝,锦中之极品。云锦手工妆花织造技艺达到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境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 08-21
  • 广东财经大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寻踏桃李迹,传承粤商魂 &
  • 重任在肩,踔厉奋发|西师学子三下乡
  • 重任在肩,踔厉奋发|西师学子三下乡
  • 为了切实体悟艾黎先生精神,让青年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增长智慧、增强才干,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跟着总书记足迹,学思践悟新思想
  • 08-21
  • 服务在行动,进社区温暖人心
  • 体验土家风情,探寻傩戏文化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