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八八战略实行二十载的发展轨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新光村用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走出自己的乡村蝶变之路。七月中旬,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共话浙里二十载,相遇铸就共富梦”实践团队走进浙江金华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进行实地调研,见证百年江南大院的演变,探访水晶产业的发展历程,循迹代代新光人立足实践于荒芜中开辟独属于新光的乡村共富之路。
八八战略向新光,环保数字其发展
“我们要求作为党员,你要对村子里环境的整治,提出自己的见解,起带头作用,模范作用。”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党委胡副书记

“五水共治”下的水晶产业整顿
20世纪80年代中期,虞宅乡从上海引进水晶加工产业,成为浦江县水晶产业发祥地,而新光村更是成为了浦江水晶发展的集聚地。然而,由于加工点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规范,废水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或水沟,导致绕村的小溪变成了牛奶河,村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生态环境恶劣。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村子时候,了解到该村已经在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被问到新光村是如何治理水晶产业的,胡副书记表示:“从2013年5月开始,浦江率先在全省打响了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借着“五水共治”的契机,新光村彻底整治了水晶行业,对水晶加工点进行全部取缔或搬移。”
“党建+”模式下的党民一心
同时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新光村采取“党建+”模式,由党员带头义务劳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并监督联系各项工作,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对此胡副书记说道;“每月20号,是我们雷打不动的党员主题活动日,我们会在这天召集所有党员,我们要求作为党员,你要对村子里环境的整治,提出自己的见解,起带头作用,模范作用。”正是靠着这种态度,新光村虽然历经多轮换届,但是仍然可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促进新光村生态环境整治的完成。
八八战略向新光,保留古宅筑特色
“老房子我们要尽可能地进行修缮,村里面会帮助你,有什么困难也会支持你。”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朱玉堂老村长

百年老宅下的思与行
朱玉堂老先生是新光村的前任村长,虽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成为了新光村的一位讲解员,为每一位来到新光村的客人讲解新光村的历史,带领着他们跨过道道门槛,走进“青砖黑瓦马头跳,窗台斗拱石门架”的朱宅。这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宅子,集合了徽派和杭派的建筑风格,不愧于“江南乔家大院”的美誉,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起伏,也在二十一世纪又为新光人带来了致富的曙光。朱玉堂老先生将这座古老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讲解中,让更多人了解新光村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他是新光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人。
对新光村为何选择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并依托于此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朱老村长回忆道,新光村历史文化悠久,距今有280多年的历史,以前生活条件不好,钱也不多,老房子就没有拆迁。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村里人有钱了,这些老房子拆不拆就成了一个问题。恰逢这个时候,2010年朱老村长前往省建设厅开培训会议,当时,一位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教授过来讲课,他说道:“现在农村的老房子越来越少了,但是如果运用得好,将会是一笔财富,你们要做好保护。”这句话引起了朱老村长的思考,回村后就召开了两委班子会议,讨论新光村如何进行保护。通过会议,后来决定,“老房子我们要尽可能地进行修缮,修,村里面会帮助你,有什么困难也会支持你。”正是靠着这种坚决的态度,才为新光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打下了基础。
“创客模式”下的青年创业
在以朱老村长为首的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廿玖间里、双井房等古建筑群修缮完成,但是没有产业引进,新光村仍然缺乏吸引游客的独特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也鲜有人问津。怎么样才能为古村聚集人气,吸引人来体验、互动、消费,形成可持续发展?这又成了朱老村长担忧的新问题。恰逢此时,乡政府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新光村决定吸引青年创客联盟进驻,通过实行前三年免租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商家在景区内开设原创手作产品、水晶售卖店、新光村传统食品店、露天歌台、咖啡店等众多店铺,并在店铺中实行无人营业的自助购物模式、推行信任文化,这种独特的“创客模式”促进了新光村特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不让祖辈老宅成为经济发展下的被舍弃的废墟,而是通过保护,成为支撑经济的横梁,这是新光村根据现实实际,分析自身特点,走出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八八战略向新光,经典技艺满生机
“秋梨膏是祖辈流传的技艺在我这一代不能流失掉,这对社会都是有一定的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