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领悟“大寨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发布时间:2023-08-2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中华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大寨村村民经过艰苦努力产出了高产稳产的海绵田,但遭受了洪涝灾害,后在陈永贵的带领下,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荣获影响力排行榜300佳,,2019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并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1953年,大寨响应中央号召,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农民从山下担土到石山上造田,在山顶上开辟蓄水池,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改造了本村的生活状态,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
1955年冬开始,大寨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筑水坝30多条,不料第二年夏季被山洪全部冲垮。1956年冬大寨人深挖坝基,重新筑坝,但到了次年夏天又被山洪冲毁。面对两个冬春的心血都付之东流,陈永贵带领下的党支部不灰心、不气馁,总结教训,于57年举全村之力再战,共筑坝16条,分6层布防,动用土方42.82万立方,石头7621立方,终于成功治理了这条干河沟,累计造地150亩,这就是著名的“三战狼窝掌”。
1963年的一场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无家可归,冲垮了大寨人奋斗了10余年才得来的人造耕地和防护堤坝。
山西省委得知这一重大灾害后,决定调拨一批救济粮和救济物资扶持大寨。陈永贵婉言拒绝,他以超乎常人的思维和勇气,坚持自力更生,调动社员苦干,并提出“三不要”(不要国家救济粮、救济款、救济物资)、“三不少”(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库存不少)的誓言目标;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最终奇迹般地闯过了年关,夺取了好收成。


1964年3月28日,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茄向毛主席汇报大寨的情况。毛主席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同年8月,毛主席对国家计委领导小组的同志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同年12月21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并把大寨经验总结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1968年冬季始,在陈的主持与调配下,一个又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相继展开。据有关资料介绍,几年里共修筑了1000多公里大坝,垦整了6万多亩土地。
1970年,《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的社论,在中央的授意下,陈永贵主动出击,串联全国各地,播撒大寨种子,学大寨“更以燎原之势,遍及神州。”
直到197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还在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上发出“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进一步提出“普及大寨县”的设想,要求1980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县建成大寨县。从大寨村的发展路程中我们领悟到了其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
 
作者:王雪姣 来源:信息搜集
  • 聚焦历史民俗,探寻数智未来
  • 聚焦历史民俗,探寻数智未来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并记录数智科技在当今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的运用情
  • 08-21
  • “石光暖中原,青春献支教”:闭营仪式
  • “石光暖中原,青春献支教”:支教旅程结束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