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服务乡村振兴|烟台大学:文化铸魂 绘就乡村振兴幸福画卷

发布时间:2023-08-1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烟台大学中德特里尔学院“古运非遗,星火相续”社会实践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进行一次深入的乡村调研”“做好一件利民的基层实事”为两条实践主线。旨在探求乡村文化振兴可行之策,同时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文博热”席卷中华大地,在广袤的乡间,一座座乡村博物馆蓬勃生长,成为亮眼的人文景观。在山东曲阜,一座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孔子博物馆拔地而起。“古运非遗 星火相续”社会实践队在7月26日走进了曲阜孔子博物馆进行调研。
实践队员们在去博物馆调研之前拜访了曲阜文旅局工作人员,来获得其对促进乡村振兴,进行社会实践的建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在带动乡村经济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断实践,不断征求居民的意见,同时每个人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切实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践队员们到博物馆后,对博物馆中的游客进行随机采访调查,实践队员发现采访到的所有游客都赞同“文旅融合可以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观点。          
实践队员在此次孔子博物馆的调研实践中,不仅学习到文化记忆可以延续乡村文脉,唤醒游客心中那些沉睡的回忆,会给游客心中些许慰藉,同时还在群众及相关工作人员采访中了解到科技可给游客沉浸式体验,留住游客的心,进一步认识到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仍是一篇大文章,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这需要每一位新青年共同努力,携手推动乡村振兴事业。
    次日,团队走访民间非遗博物馆——国家级非遗鲁柘砚工艺传习所进行实地调研和交流,近距离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探求乡村文化振兴之道。
    鲁柘砚是用柘沟独有的“五色窑土”为原料制作,比用江河湖泊淤泥制作起来工序要复杂得多,工期更长,难度更大,成品率也更低,在杨玉祯看来,鲁柘砚的失传,正是由于其繁琐复杂的工序和精准的制作技术。做一方鲁柘砚要经过配料、过滤、澄泥、成形、阴干、雕刻、焙烧、煮腊、后加工等三十多道工序,费时三个半月。
    伴着蝉鸣,成员们跟随着基地讲解员深入制作工作室观看鲁柘澄泥砚创作过程,它是由柘沟高密度原矿土陶土经过澄泥、过滤成型、雕刻、烧制而成。通过参观鉴赏,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鲁柘砚知识,讲解员老师对社会实践队员们讲解每一件作品的来之不易,鲁澄泥砚曾在南宋之后逐渐消失,济宁泗水老一辈匠人倾尽30多年心血,日复一日的摸索、心无旁骛的专注,失传800余年的鲁柘澄泥砚才得以重现芳华,让社会实践队员对鲁柘砚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坚定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初心。
       让非遗拥抱新平台、拥抱新生活、拥抱新时代,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守正创新。队员们深谙前行之路任重而道近,但将尽自己所能,脚踏实地,提升社会对乡村老人与非遗的了解与关注,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人们携手用“台下十年功”的坚韧意志换取真正绽放绚丽光彩的“台上一分钟”!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激发内生动力的精神基础。为持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文化惠民活动形式,团队携手共青团泗水县委与泗水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泗水县金庄镇南玉沟村开展“非遗学苑”——乡村非遗文化传习体验活动,实施文化润农工程,聚力赋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惠民,润物无声。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把文化惠民工程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儿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古运非遗,星火相续”实践队将一直在路上。
 
作者:王泽宗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青藤支教:兴趣为基,传知送暖
  • 青藤支教:兴趣为基,传知送暖
  • 支教夏令营正式开营后,彩云青藤支教队二队成员们立即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助力中国梦。新苑支教点的成员们因材施教,以兴趣为基,传递知
  • 08-14
  • 党建红,引领新征程
  • 党建红,引领新征程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安徽农业大学实践团成员走进安徽省宁国
  • 08-14
  • 蚌埠学子暖心义诊进郭府
  • 为促进乡村卫生健康振兴,传播志愿服务精神,蚌埠医学院乡村建设调研团队于2023年7月16日赴五河县大新镇郭府村开展义诊活动,分别对村
  • 08-1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