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七七历史,展望祖国未来”——“茵茵绿芽·敬老护幼”暑期实践团队以学促干,担当作为
2023年7月7日,恰逢“七七事变”第86周年纪念日。为加强青年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茵茵绿芽·敬老护幼”暑期实践团队在苏州市八坼社区成功开展了第六天的教学授课志愿服务活动。
在这个铭刻于所有中国人的日子里,八坼社区的小朋友们积极参与了军训活动。活动从半小时的站军姿开始。炎炎烈日下,操场上的小朋友们朝气蓬勃。一声号令,方队整齐划一,步伐有力地向前。尽管阳光灼人,小朋友们的脸上满是汗水,但他们仍然站得笔直;尽管天气闷热,小朋友们大口喘着粗气,但他们仍然立得端正。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拉开了血与火的序幕。在历史的书帛中,关于七七事变的记录,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都承载着无尽的山河破碎和无数的血泪与苦难。经过86个年头的沧桑,卢沟桥已经展现出崭新的面貌,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在卢沟桥上响起的枪炮声。在志愿送课的友谊村,志愿者小老师高云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七七”战火历史课。她像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导游,带领着同学们踏上一段血与泪铸就的历史之旅。
“今天是几月几日?”志愿者小老师高云通过一个问题,引出了这节课的主题。孩子们坐姿端正,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述。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志愿者对学生们进行了提问,“猜猜图片中老人的身份,他为何下跪?”学生们不解地摇头。高云便细致地讲述了七七事变的来龙去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释,带领学生们感受革命精神。
接着,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传承、学习民间灯笼的制作工艺、深化同学们对灯笼传统文化的理解,志愿者小老师吴晨怡给大家带来了“挂灯结彩“创意手工课。课堂伊始,她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再利用古诗向大家展现了灯笼在古代的涵义。
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灯笼大多是由铁丝框架、布艺外罩制成,所以大部分孩子对传统工艺制作的灯笼很陌生。鉴于此,主讲人特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一种古老的竹编灯笼——西兴灯笼。西兴的灯笼保持着源自南宋的传统,由竹编壳子、桃花纸面、手绘图字、蜡烛灯芯构成。灯笼上画着亭子和莲花等图案,抑或是写上吉祥字句,小巧而可爱。老师耐心地介绍、细心地讲解,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的眼睛明亮而清澈,透露出对传统艺术的向往和热爱。
下午,志愿者小老师高云为八坼社区的同学们讲述了“七七事变”。在这个极其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必须深深铭记着这段历史。这一天是屈辱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崛起奋斗的起点。我们纪念历史,并非是沉湎于苦难和仇恨,而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这一天的历史深深刻印在我们的心中。它是中国民族百折不挠的象征,也是我们不屈不挠精神的见证。
此外,非遗课程也在继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为筑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增强青年文化自信,主讲小老师刘昱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意义非凡的非遗文化课。首先,他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了解了身边的非遗,如皮影戏、川剧变脸、刺绣等等。接下来,刘昱由浅入深地介绍了非遗的类型以及特点。此外,他还对苏锡常非遗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苏州的苏绣、无锡的惠山泥人、常州的留青竹刻。我们深知,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文化遗产延绵不绝,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璀璨的文化未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绿芽”志愿者们带领着孩子们踏入历史的长河,怀念那些为了和平而奋斗的英雄们。他们心怀感激,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和维护和平的重要性。他们决心让和平之花在当代青年的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这一天,“绿芽”志愿者们带领着孩子们来到了历史的殿堂。他们参观了纪念馆,走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世界。他们用心灵的摄影机,捕捉下那段历史的动容与激情,让英雄的形象永远在孩子们的心中闪耀。
作者:“茵茵绿芽·敬老护幼”实践团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