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访乡村工匠,感悟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3-07-3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寻访乡村工匠,感悟变与不变
       一辆旅游观光车从碗窑到余东,十分钟左右,途径不少标志性景点,印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碗窑村口大碗,画着各式农民画的住宅以及干净整洁的乡村美景。而乡村工匠见证的是跨越几十年的改变,从停工到如今的“碗若新生”,从竹编农具到工艺品的转变,从艺术爱好到实现增收,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乡村工匠对工艺无法割舍的热爱。
少年与土碗的羁绊
       祖上三代都是制碗人的曾三满,经历了“土碗”的盛衰到如今的新生,依然忘不掉制作土碗的手感。在曾三满的成长过程中,“碗”可以算是不可缺少的玩伴了。
据悉,曾三满从小便在爷爷和父亲做碗的作坊里玩,在成长的那段时期,村里的土碗社成立了,当时做碗的车间很多,那几年是制碗产业最好的年份,这些土碗不仅解决了当地及周边吃饭用碗的问题,而且远销外地,给村民们带来收入。村里的窑口夜以继日的工作着,烧窑的火光仿佛骄傲地诉说着那时的盛景。曾三满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时,由于土碗渐渐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手工做的碗很快便被淘汰停产了,“土碗社”也随即停工了,村民们别无他选只能各自谋生,渐渐做碗的也几乎没有了。2018年,衢州柯城沟溪乡想要重新恢复陶瓷文化,对土碗制作依然保有热情的曾三满听到这个消息,便立即报名来做碗,“练泥、拉胚……”熟悉的制作工序瞬间将曾三满拉回到少年时期,“轮盘转不停,一夜到天明”的情景仿佛仍在昨天。
如今的碗窑村虽然回不到做碗的鼎盛时期,但曾三满仍然可以每天与土碗相伴。在曾三满陶艺工作室里,陈列着许多精美的陶艺作品,以及“柯城区乡村手艺达人”的嘉奖。现在,有不少制瓷爱好者前来体验,在工作室中摆放着游客刚刚制作完成的泥坯,新时代新形式的“碗”,不仅能让曾三满靠教游客制作陶艺来获得收入,还能使他继续接触自己热爱的土法制碗工艺。其对陶艺制作的热爱,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芒。

割舍不下的竹编
       “不做我从来没想过,我喜欢做篾,他不买我做出来大家看看也是好的”。在竹编落寞之际,余统善如是说。
受父亲的影响,余统善14岁便凭借着竹编手艺开始挣钱养家。在职业生涯刚刚开启时,余统善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各式农具,如箩筐、竹筛、筲箕等,家家户户都需要。他甚至还带了几十号人一起做,当时可以说垄断了十里八乡的竹编用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竹编农具、生活用具开始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与此同时,余统善的生意也慢慢减少,而他的徒弟们也不得不改行了。但余统善对竹编的热爱不允许他放弃竹编,他开始琢磨着做起了工艺品。
如今,在余东竹编馆里摆放着余统善编制的栩栩如生的工艺品,静坐的屏风散发着高雅贵气,双龙戏珠又显得惟妙惟肖,能扫出来的竹编二维码更是让人拍手称赞。橱窗里成堆的证书都在诉说着大家对其竹编的认可与喜爱,同时其也能够继续做篾,回到过去忙碌而快乐的时光。

农民画画出致富路
        五六岁便拿起画笔的郑根良,如今已成为余东农民画家骨干之一,对画画的热爱陪伴了其成长成人成才的各个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郑根良看见天上飞过的飞机尾迹,便立即用画笔画下来,小小的农民画的种子正是萌芽于这些微小的对生活的记录。为了得到点评,郑根良还把画拿去给专业的老师们看,老师们没想到农民也有如此浓厚的创作热情,便提议建立衢县业余美术学习班,郑根良成为了其中的首批学员之一。在十分简陋的作画条件下,郑根良和许多农民画家一样,将门板当画板,卧室当画室,一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边从事农民画创作,在有限的条件中释放着自己无限的创作热情。
“余东农民画”协会的创建,让农民们的艺术创作热情进一步高涨,开始以乡村生活为创作主题绘制墙画,在郑根良看来,一天要站八九个小时的墙绘工作并不算辛苦,反而是绘画改变了他的生活,不仅能用爱好获得收入,还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郑根良靠墙绘工作,走出了致富路,实现了小康生活。一路走来,支持他的是对绘画始终如一的热爱。

经过深入走访乡村工匠,我们深切的了解到焕然一新的碗窑余东,已成为未来乡村样板,而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始终热爱传统工艺的乡村工匠,更离不开每一位喜爱传统工艺而前去体验的人。乡村工匠将几十年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不变的依然是那一颗对工艺制作无法割舍的心。
 
作者:廖红红 来源:”传承乡村工匠,寻道未来乡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赴衢州碗窑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
  • 绿色长征 | “零污染”乡村:垃圾分类回收与源头减量的箭岭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