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7月29日电(通讯员 王思潭)为了做好文化传承,7月19日,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踏殷都之土地,悟文化之底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来到安阳这个文化深厚的古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安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阳市将不断激活殷墟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使殷墟乃至商朝文化可体验、可认知、可应用、可分享,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而我们大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文化更好地发展传承。来到安阳的第一站我们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我们一行人随即下车,漫步走到博物馆的正前方。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很像是人们在赶庙会。团队成员对牌子进行拍照。牌子的名字是由江泽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牌子的前面地面上摆满了鲜花,簇拥着牌匾,更显得牌匾的靓丽、醒目。
抬眼望去,匾牌的两侧有两只金黄色的甲骨型的玄鸟。后面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字坊之后是通向展馆前的既开阔又整洁的广场。广场两旁是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由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乾民制作的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来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最大尺寸高达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卜辞的释义。同时,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由字坊再向前走,通过中间整洁的广场,上博物馆的台阶。台阶上有许多个大柱子,我们一行手拉手,三个人还抱不住。红色底面上绘有黑色图案,看上去非常壮观、气势磅礴。之后我们进入博物馆内。

图1实践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环顾大厅四周,是四块巨大的白色浮雕,大气磅礴。大厅顶部采用穹庐顶的样式。北面的浮雕介绍的是中国文字发展简史,南面的则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东面的是中国书法简史,西面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我们乘电梯到二楼,开始细细地参观并品味着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文字的全过程,不觉已是三个多小时,大饱了眼福。再看看表,已是下午一点多,肠胃已经多次报警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到餐馆安抚肠胃去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

图2实践团在中国全民族画像前合影留念
它荟萃了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这对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次的参观,增长了很多知识。中国的文字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这里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先祖们的智慧。中国文字所独具有的魅力会使这座气势恢宏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对中国以至于全世界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会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殷都文化实践团进行文化实践的目的所在。
紧接着,实践团于7月20日来到了殷墟。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公元前14世纪(正时奴隶社会制度),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小屯村一带),在此建立了商代二百七十余年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曾时的殷都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沿古老的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式的古代都城,城市布局规模巨大、严谨合理。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绚烂,独具东方特色的殷墟文化。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头脑里有限的记忆只是停留在老早以前在历史课上学过的那些枯燥的青铜器具和无法认同的殉葬场面上。可是,当我脚踏着这片曾经轰轰烈烈的土地,看着那些被还原的,想象着那些未被还原的,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看着那些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瓷器烧造等图文说明;看着那些制作精美、应用广泛的青铜器具;看着那些形象的,灵巧的,象精灵一样的甲骨文字……于是,那些曾经忘却的,以及重新了解的,甚至带着若干想象的记忆,就那样地,在我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图3实践团在殷墟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静静地看着那些列在展室里,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具,我第一次欣喜地感到,他们是如此的美,纹饰细腻,全身泛着柔和的雅致的绿色,甚至发着一种极其艺术的光环。哦,原来铜锈的颜色配着那样细腻的纹理,竟也可以如此的优雅,原来枯燥的不是青铜器具,而是我内心对历史的匮乏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曾经的天下大都会呵,二百七十余年激情燃烧的铿锵岁月,并没有轻得象一缕烟,依然留下了诸多让人暇想的见证。三千余载的风雨沧桑,是何等的漫长,又是何其的短暂,曾经矗立起的那么多无法超越的高峰,如今,依然穿越于时空而存在。
墓地内华美的陪藏品与殉藏的累累白骨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的发展总有着它的必然吧,面对历史的厚重,我无言评说,只是为那些无辜的生命叹息,并深深感慨没有战争的和谐社会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并为维护和平而默默努力。
7月21日实践团来到了第三站——红旗渠,我们都了解过红旗渠精神,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图4实践团在红旗渠青年洞前合影留念
本次实践让我了解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漫长而又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为之奋斗努力。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的青少年对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很多孩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不了解,而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复兴的伟大梦。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一个有着优秀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而继承文化的意义便在于推动国家进步,从而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很多青少年不了解甚至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侵蚀导致了一部分的青少年崇洋迷外,使得当今社会青少年的爱国意识越来越淡薄。
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近几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在文化建设上我们也应该跟上脚步,传承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