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学子医路黔行:赓续红医精神,卫护老年健康
7月9日至12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寻遵义红色记忆,筑“公卫人”青春梦想”团队走进贵州遵义,开展红色研学,赓续红医精神;进行科普宣讲,卫护老年健康。
感悟红色力量,倾听历史回响
7月9日,团队从遵义会议会址启程,开始寻访红色研学之旅。
走入展馆,图片与实物陈列有致,栩栩如生地复刻了当年会议的情况。油灯、小屋,藤椅、方桌……还有惟妙惟肖的雕像,队员们恍若身临其境,深刻感受着共产党在这一关键时刻沉重的心跳。队员们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红军总司令办公室等,而作为医学生,队员们也敏锐地在展品中捕捉到了红军军医使用过的医药盘、针剂药盒、镊子等,其上或锈或血,似乎还可以从中嗅出过去的烽烟。
离开遵义会议会址后,团队前往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参观。不管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字的烈士纪念碑,还是浸满先烈热血的红军坟,队员们直感荡魂摄魄。而后团队来到遵义市博物馆,进一步感受遵义与红色的深刻羁绊。一句介绍词“一颗红色种子的种下,这片热土上的红色热情便长成参天大树”,便是对遵义最好的诠释。
在烈士陵园里,这样一座雕像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名卫生员正在给一个病童喂药,而他的身上被挂满了红巾。这名卫生员,便是龙思泉烈士——红医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年仅20余岁的龙思泉,在红三军团中不仅能坚守岗位,充分履行红军卫生员的责任,更能心怀百姓,无私奉献。在遵义的日子里,他积极为当地仍在贫困和疾病中挣扎的百姓看病治疗,甚至分文不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陵园里为他塑下了这样一座铜像。
探寻红医故事,弘扬红医精神
龙思泉烈士的红医精神,不仅给予队员们震撼与感悟,也深深影响到了这样一位医生——他在红军山脚下的遵义名城医院里由此创办了“红飘带”医疗团队——他就是李忠禄医生。
7月10日,团队来到名城医院,对李忠禄医生进行了采访。
在问到创建“红飘带”的初心时,李忠禄医生难掩激动之色,告诉大家,一方面是因为有龙思泉这样的先辈留下来的红医精神存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年轻时就曾目睹了身边人因为医疗条件的落后而饱受疾病折磨,所以在建立自己的医院后还成立了“下乡医疗巡回队”,希望能给那些边远地区的同志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后来,“下乡医疗巡回队”改名“红飘带医疗队”,寓意就是希望医疗服务能像红飘带一样飘到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而这样的红飘带,不仅飘进了落后的山区,也飘进了队员们的心里,更将在中国医学之路的未来里长长久久地自由飘扬。
开展科普宣讲,进行实地调研
采访结束后,团队发扬红医精神,来到遵义幸福汇养老服务中心,为里面的老人进行科普宣讲与健康检查。
由于许多老人对普通话不熟悉,队员们采用了“原汁原味”的贵州方言进行讲解。此次宣讲重点介绍了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科普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急救措施。宣讲结束后,队员们还为老人们进行了开展了免费体格检查,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血糖血压等基本健康指标,进一步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并提出针对性健康建议。
“最后我们要走时,看得出爷爷奶奶很不舍得。”回忆当时场景,队长这样说道。队员与老人们拍照留念,老人们也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此后,队员们还在红花岗老城区、珠海路还房小区等针对中老年群体进行了《贵州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与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向其分发了相关健康宣传手册。截至活动结束,团队服务近300人,发放健康科普材料及慰问品共600余份,收集问卷651份。
此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满载而归。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折不回,终成大业。团队通过感悟党史,积蓄奋斗力量;深入红医精神背后的故事,继承龙思泉烈士的遗志,在新时代发挥医学生的本领,不负时代嘱托。
时间:2023-07-27 作者:吴柯颖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 关注:
- 重走大钊路,再上五峰山
- 2023年7月17日,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梦之队”实践团暑假社会实践的第一天,为响应国家百年党史学习的号召,更加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党
- 07-27